文章插图
▲ 银鎏金花叶纹嘎乌一套三件
尼泊尔的嘎乌佩戴方式与印度地区更为相似,图上三件尼泊尔嘎乌便是在节日时串在同一项链上,而西藏的佩戴方式往往是一条项链坠一个嘎乌。
文章插图
▲ 西藏金宝盒项链及银嵌绿松石嘎乌
有学者认为,随身携带护身符的意识,可能来源于西藏的本教,他们将咒语写在布料或其它事物上随身携带,作为护身之用。在佛教传入之后,藏传佛教派别之一的噶举派又将嘎乌与佛教结合,赋予了佛教的内涵。所以,西藏嘎乌更可能是结合周边地区及本地文化的产物。
而这日常的护身符,又是如何成为节日仪式中必备的服饰搭配呢?这还要追溯到第悉·扎巴坚赞的“服饰复古运动”。纵览敦煌壁画、布达拉宫法王洞窟壁画等资料,吐蕃赞普的形象描绘中,并未出现嘎乌。直到阿旺罗桑嘉措时期(公元17世纪),第悉·洛桑图多根据口述复制了一批华丽的服饰,其中便有巨大的黄金嵌绿松石嘎乌,这类服饰被称为“宝饰装”,在甘丹颇章政权时期,每年藏历新年初二,都有噶厦政府专门组织一批贵族男士身着宝饰装,以示吉祥。就此,嘎乌才以王室装束进入礼仪服饰的体系。
文章插图
(图源来自网络)
▲ 宝饰装局部
尽管学者们曾尽力探寻嘎乌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但或许由于早期实物资料的匮乏、壁画资料不够清晰,嘎乌的相关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盒子式嘎乌与佛龛式嘎乌到底有何联系?二者是否同源?嘎乌的形制是如何发展的?若要仔细研究嘎乌,还需抽丝剥茧,将嘎乌实物在地区、年代上进行更加系统的划分与排序。
文章插图
▲ 金嵌玻璃半宝石十字形嘎乌盒
嘎乌里几多秘辛,仍待学者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