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曾评价同时代的一位词人豪杰“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这位才能被陆游视为可以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却遭遇“大材小用”窘境的词人正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词坛大家——辛弃疾。
文章插图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当他悄然来到世上时,中原的大好河山已经被金兵侵占。虽然辛家生活在金人的统治下,但是却没有向异族人屈服。辛弃疾的父亲辛赞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在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后,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号召民众揭竿而起驱逐残暴的金人,一时之间赢粮景从,辛弃疾很快就召集了一支近两千人的队伍。随后,辛弃疾率军与当时活跃在北方势力最大的起义军会合,成为首领耿京的得力助手。
文章插图
两年后,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商议起义军南下“归国”的事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辛弃疾十分圆满地完成了使命。然而就在辛弃疾北返复命途中,意外发生了。组成复杂的起义军思想并不统一,叛徒张安国则在金人的利诱之下发动叛乱,杀害了首领耿京,向金人投降,一时之间,部队因为群龙无首趋于溃散的局面。而正值此危难关头,辛弃疾回来了。
文章插图
得知耿京被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当即率领五十余名骑兵星夜杀奔金人大营。凭借一腔热血,辛弃疾闯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上演了一出“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大剧。随后,辛弃疾收拢部众南下,把张安国押往南宋斩首示众。辛弃疾这一壮举震动了南宋朝野上下,洪迈在《稼轩记》中描述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踏入南宋土地的辛弃疾既有得以回归朝廷的喜悦,又憧憬着能够与南方军民一起励精图治,恢复大好河山。此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远大理想却不能为南宋朝廷所接纳。
文章插图
归宋之后,辛弃疾踌躇满志,在微弱的烛火下奋笔疾书,先后著就献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辛弃疾在这两部著作中侃侃而谈,向南宋朝廷系统性地提出了富国强兵、恢复河山的建议。然而,满心欢喜的辛弃疾等来的却是无言的猜忌与疏远。南宋朝廷对于由北方金人统治区南来的“归正人”向来并不信任,即使辛弃疾有过震惊朝野的战绩,也依旧得不到信任。而在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的打压下,辛弃疾再也没有了领兵出征的机会,只能接二连三地出任一些地方的小官职,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始终得不到重用。
文章插图
满腔热血无处挥洒的辛弃疾把心中的郁结和烦闷一一写入词作之中,同时又始终充满着斗志来迎接挑战。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他把自己比作遭人嫉妒陷害的美人,感慨“蛾眉曾有人妒”,即使有心报国,却依旧是“脉脉此情谁诉”,知音难觅。而每到一地,别的官员都是在登高望远时欣赏美景名胜,辛弃疾却“遥岑远望,献愁供恨”,每每登高望远,他都情不自禁地想到北方尚未恢复的大好河山,“把栏杆拍遍”,为此感慨万千。话说回来,虽然南宋朝廷不愿意给予辛弃疾领兵打仗、实现理想的机会,但是辛弃疾却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朴素道理,无论出任多么微小的官职,他都竭尽所能地忠于职守,报国安民,留下了一片赤胆忠心的足迹。
推荐阅读
- 乐毅|《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之儒将乐毅篇
- 陪伴|诗歌:有一种陪伴,是远方的灯火
- 值得|有哪些值得你收藏的句子?
- 主持人|诗词大会主持人龙洋,用错“灯火阑珊处”,被专家和观众双双质疑
- 长宁|《长宁帝军》作者知白6大小说:金戈铁马热血争锋,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