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戴王不戴”到价值200两,清代花翎如何沦落成商品?( 三 )


2、一代传说,就此陨落
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列强侵略,国库亏空,原本极为讲究的顶戴帽顶只能由不同颜色的玻璃来代替,而原先被高奉于神坛之上的花翎竟也沦为了可被流通买卖的商品。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戴。
这种行为属于国库亏空下的无奈之举。当时清朝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加之种种割地赔款,想要兴办海军发展实业须得大量用钱。然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税收大不如前,国库又基本见底,只得明码标价,售卖曾经的最高荣誉以补亏空。
当时花翎售价万两白银,蓝翎折半,被称作捐翎。然情况不济,到了咸丰年间状况更下,只得再出新规,责令捐翎不得折扣,花翎降为七千白银。
 从“臣戴王不戴”到价值200两,清代花翎如何沦落成商品?
文章插图
而到了清朝末年,原需万两白银的花翎连千两白银都卖不得,仅仅需要二百两白银就可以买得到。随着清朝的大厦将倾,神坛上的花翎也终于就此陨落,不再具有身份上、地位上的独特象征,也不再代表皇室的最高荣誉,而是沦为极普通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的商品。
总结
清朝的花翎,原本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甚至和官员的朝服和顶戴一起,构成了清朝的花翎顶戴制度。然而随着清朝统治越来越弱,大厦将倾,国将不国,顶戴制度也成为了只能追忆的过去。
花翎作为顶戴制度的一部分,由最开始的无上荣耀到最后的200两一翎,也是国情之下的无奈又必然的发展趋势。花翎制度的由严到松,最后湮灭,也恰恰影射了大清王朝的由盛到衰,最后终将灭亡。
参考文献
1.《''花翎''示尊卑》
2.《漫话清代的花翎》
3.《顶戴与花翎》
从“臣戴王不戴”到价值200两,清代花翎如何沦落成商品?】4.《清代的孔雀花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