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弊病之一就是做戏的文化,全本魏晋禅让大戏深得其精髓


中国文化弊病之一就是做戏的文化,全本魏晋禅让大戏深得其精髓
文章插图
文/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晋南北朝时代,改朝换代频繁,如走马灯一样,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如果我们稍做归纳,改朝换代不过外力征服与内部禅让两种形式而已。就外力征服来说,如曹魏灭蜀汉,西晋灭孙吴,匈奴的汉国灭西晋,十六国之间的相互吞灭,北周灭北齐,隋朝灭陈朝,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真刀真枪地打天下;而就内部禅让来说,如东汉禅让给曹魏,曹魏禅让给西晋,东晋禅让给刘宋,刘宋禅让给萧齐,萧齐禅让给萧梁,萧梁禅让给陈朝,东魏禅让给北齐,西魏禅让给北周,北周禅让给隋朝,这是一幕又一幕的宫廷政变篡天下。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内部禅让似乎更具典型意义。作为全本禅让大戏,魏晋禅让是由以下的一幕幕构成的。
中国文化弊病之一就是做戏的文化,全本魏晋禅让大戏深得其精髓
文章插图
第一幕——出现权臣这权臣是老奸巨猾、城府极深的司马懿与他野心勃勃、行为张扬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有雄豪之志,有“狼顾”的本领。狼顾,就是“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在相术上,这是凶残多虑之人的表现,加上曹操曾经梦见“三马同食一槽”,觉得很不吉利,于是提醒太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但司马懿因表面显得宽厚仁慈,并且确实能力出众,既为曹操屡献奇策,又助曹丕篡汉称帝,所以得到了曹操的容忍,获得了曹丕的信任。曹丕、曹叡两任皇帝都留下遗诏,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而司马懿从辅政大臣到压主权臣的质变,始自高平陵事变。先是曹叡驾崩,8岁的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但军权掌握在曹爽手中,于是司马懿称病回家,不问政事。几经试探,才识平庸的曹爽认定司马懿已经是个将死的老人,对他放松了警惕。但姜还是老的辣,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伴随皇帝曹芳按照惯例去洛阳城南的高平陵祭祀明帝曹叡,趁此机会,在军中根基深厚、已经装病近两年的71岁的司马懿突然抖擞精神,披挂上阵,纠集党羽,关闭城门,发动政变。真似猛虎出爪,一击毙命,《晋书·宣帝纪》记载的政变结果是:“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从此,魏国的军政大权便落入司马家族手中,这为司马氏日后的成功篡魏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弊病之一就是做戏的文化,全本魏晋禅让大戏深得其精髓
文章插图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继续掌握大权。司马师比他老子更厉害,废曹芳,立曹髦,皇帝在他手里如同傀儡。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当政。司马昭比他哥哥又进了一步,不仅飞扬跋扈,凌驾于皇帝之上,而且开始谋划篡魏自立。不满20岁、年轻气盛的曹髦忍无可忍,对左右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于是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七日夜里,他铤而走险,率领身边的几百宫人攻打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一矛贯胸,当场死亡。
中国文化弊病之一就是做戏的文化,全本魏晋禅让大戏深得其精髓
文章插图
第二幕——制造舆论为了新王朝的建立以及新王朝的形象,司马昭必须洗刷这浓重的不道德的色彩。依靠什么洗刷?依靠舆论。什么舆论?各方面的舆论,包括功业、符瑞、谦逊。功业是实力,符瑞是天意,谦逊是品德。司马昭的功业,是他亲自扶立了新的皇帝——15岁的曹奂;是他在公元263年灭了蜀汉,迈出了走向统一的实质性一步。司马昭的符瑞,也就是各种各样吉祥的征兆,包括出现了象征太平的甘露,出现了图像有马、文字有“大讨曹”的石瑞,这明确显示了司马代曹乃是天意。至于司马昭的谦逊,更是容易表演,他不止一次地辞让当相国、辞让做晋公、辞让加九锡,虽然最后都实在辞让不了,但这毕竟显示了他谦逊的“美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