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


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
文章插图
拜关公 结善缘 学关公 行鸿运
把《关公颂》打造成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传世之作
——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
仲呈祥:
用民族交响乐来表现关公文化,显然是具有创造性的一种转化,也需要有创新性的发展。运城找到了地方文化资源最具有标识的、代表性的、可以托物言志的题材,把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呼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运城市委、市政府具有政治智慧和文化远见的明智之举。
运城寻求全国一流的文艺家、音乐家共同完成创作,既保证了演出水平,又保证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跟地方乐团在协作过程中的互补提升。从文化意义上看,这次演出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我希望,《关公颂》能够被打造成运城的文化标识,让整个旋律从运城传向山西、从山西传向全国,让大家都知道,在民族交响乐里面有这样一个可以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
吴玉霞:
在艺术作品的呈现中,关公常常是以单一的形象出现,会给大家一种脸谱化的感觉;琵琶群体性的表演在人们心目中也极易被格式化。但《关公颂》在演奏中对平衡和力度的控制,创造出了一种声音的和谐之美,特别具有示范性。
一部作品的完美呈现,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解读。二度解读有一个消化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的过程就是两个乐团“大手”拉“小手”,互相进步的过程。本次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与运城市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联袂上演的《关公颂》,以这样的文化形式引领民乐事业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将来是可以推广的。
韩兰魁:
无论在作品还是演出效果上,此次演出与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的首演相比,都有很明显提升。我认为,《关公颂》是一部优秀的现代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结构严谨,各乐章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同时也在循序渐进。
在表现手法上,中西、传统与现代之间融合得非常好,它把蒲剧音乐与民族音乐糅合在一起,但听起来却没有戏曲的感觉。配器方面也十分干净。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的合唱声部,把合唱按照乐队的新音色融进来,越听越好听。同时,运城重视自身文化资源,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用与时俱进的形式演绎地方文化,这很了不起。
杨春林:
景建树的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域特色,扎根地域,在《关公颂》这部作品中有非常强烈的体现。就这部作品来说,主题选择关公,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认为,一个音乐主题能够让人在瞬间认可,这便是音乐写作的最大成功。旋律上,运用八度大跳,观众一下就被吸引过来,山西味深深地印在观众记忆里。我希望更多的专业院团向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学习,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模式,让更多的地方院团能够到国家大剧院这样的舞台上来演出,让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真正成为中国民乐的百花园。
司冰琳:
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对关公的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人以正面的鼓舞和激励。歌颂关公,其实是在歌颂一种民族精神。用这样的题材进行音乐创作,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关公颂》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它深深扎根在音乐的根基中,其技法丰富、主题优美、音乐感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作品中慢板的演绎,其传递出来的深情、安静的氛围,让我从中听到了信仰在音乐中的升华。我认为,能够让听众感觉到音乐之魂的存在,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关公颂》这部作品,能架起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存在。
王安潮:
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宏大。它从传统历史的角度,把关公的一生进行了梳理,音乐线索和关公人物历史线索基本吻合。同时,作品抓住了关公的忠、义、仁、勇四个人生特定内涵进行挖掘,意义深远。
其次,在每个乐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置了调性上的逻辑关系,连接得特别顺畅。最让我惊喜的是琵琶演奏。琵琶助奏、独奏、共奏的音乐符号特别凸显出来,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关公形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