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证据:严谨地追寻具体的事实真相( 二 )


尊重证据:严谨地追寻具体的事实真相
文章插图
《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作者:托尼·朱特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苏光恩,版本:三辉·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2月“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也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朱特和斯奈德带我们重访被遗忘的观念,仔细检视时髦思潮,共同呈现一部20世纪思想史。”让观念停滞是对历史的不诚实不必追求完美的答案,而是珍视繁复的事实。朱特对历史学家的期待亦是坦率和诚实,这意味着即使是曾经以质疑精神著称的历史大家,也有可能囿于逐渐形成的思维定式,从而很难再随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断反思自己对时代和观念的判断。所以我肯定不认为自己是勇敢的。我只是认为自己——如果脸皮略厚一点儿的话——比我所认识的其他一些人更为诚实和坦率。——托尼·朱特,《思虑20世纪》。“1968年,当时的我是霍布斯鲍姆课上的一名学生,我们心中对他充满敬佩”,文集首篇文章“每况愈下”(为《极端的年代:1914-1991》撰写的书评,首发于1995年5月《纽约书评》)中,朱特毫不吝啬表达了对霍布斯鲍姆此前“年代三部曲”的赞美,却也不留情面地指出,霍布斯鲍姆在第四部探讨和解释20世纪的历史时,并没有正视世界已然发生的改变,借此重新审视那些业已根深蒂固的观念,“尤其是左与右,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进步和反动这一组组分类似乎牢牢树立在霍布斯鲍姆的观念中,自从30年代他第一次知道这些分类以后,它们在霍布斯鲍姆的观念中就没有过什么变化。”
尊重证据:严谨地追寻具体的事实真相
文章插图
《记忆小屋》,作者:?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3年5月。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由个人体验的回顾,引向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因为20世纪的主要事件和冲突发生在霍布斯鲍姆的有生之年,所以他在这些事件和冲突逐一发生时看待它们的眼光并无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朱特对此抱有同情地理解——霍布斯鲍姆此前一直回避1914年以后的历史研究,因为表示同这段历史时间相隔太近很难保证不带偏见——但也随即指出,“霍布斯鲍姆对19世纪的无情质疑让他成为希望了解19世纪的人们不可不读的历史学家,可我在他对20世纪的叙述中没有看到这种质疑。”尤其是他在书中对华沙起义、“大清洗”等问题的描述,显现出他因为对自身身份和信仰的过于执着而导致的“往轻了说”,“对历史的不诚实”。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朱特那样:只服膺于证据、事实,不断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愚蠢、错谬、无知,乐于修正自己的观点、立场,永远不让自己在智识上安于舒适境地。他的勇气、良知、清醒、睿智、对事实的尊重,锐利的思考和写作感染我,说服了我。——《事实改变之后》译者陶小路,《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2月3日智识的勇气不拒绝重新谈论之前的问题朱特则从“不拒绝随着事件的发展重新谈论之前的问题”,他在对待以色列的主题上即充分暴露这一倾向。在文集“大屠杀和犹太人”中收录的“此路不通”“另求他途”“还要做什么”三篇文章,则相继映证,朱特试图“最大程度地去发挥想象力,让历史、道德以及务实的态度对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产生影响”。2002年朱特在为《纽约书评》撰写评论“此路不通”时,还以“除了进行和平谈判并最终解决问题已外别无他途”结尾。可短短一年时间,当他次年10月再度思考中东危机时,则以“另求他途”为题,并在开篇就“断言”,“中东和平进程已经终结:它并非无疾而终,而是被蓄意毁灭”。《思虑20世纪》里,朱特也在自述中提及这段经历,“2003年秋,在发表于《纽约书评》上的一篇后来变得臭名昭著的文章中,我指出,一国解决方案(a one-state solution)
尊重证据:严谨地追寻具体的事实真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