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四 )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南北朝-铜质五足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4、北齐至隋安阳窑白釉熏炉模型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北齐至隋安阳窑白釉熏炉模型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北齐至隋安阳窑白釉熏炉模型(局部)此器盖身一体,应作明器,体量小巧,美在掌中。造型承汉代博山炉遗风,炉形若花蕾,炉身呈圜底碗状,上覆盖,盖高耸如山,顶上饰覆莲纹宝珠。底座作高足浅盘,盘中央立空心矮柱以承炉身。胎体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温润可人,开片极为细腻,为隋代白釉器物之精品。炉盖透镂多个“6”字形出烟孔,身饰剔刻仰莲纹,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其背后的宗教气息。博山炉,博山取重重山峦之意,象征着古人对仙山的崇拜或对长生不老的朴素愿望。据考,博山炉较早出现于西汉早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其后出现断层,而后到东汉中晚期又略有出现,多为铜质或陶瓷材质。西汉海昏侯出土的一例青铜错金银博山炉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汉代青铜凤鸟博山炉,美国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藏有的一例汉代陶熏炉均带有高足及盘状底座。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汉 青铜错金银博山炉 海昏侯墓出土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汉 青铜凤鸟博山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汉 陶熏 美国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藏此类博山炉制式有着深层的含义,承盘博山炉似乎是对海中仙山的模拟。在古人的想象中,遥远的东方与西方都是仙人的居所,西方的昆仑和东方海岛的蓬莱二山也形成了东西两大神话系统。在绥德杨孟元墓墓门竖石画像中就有西王母与博山炉同时出现的例子。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汉西王母与博山炉 绥德杨孟元墓墓门竖石画像至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博山炉逐渐式微,实物多分布于南方,数量也大幅度地减少,在北方更多以图像的形式出现于佛教壁画、造像碑、单体造像和极少数墓葬壁画或石刻之中。如这尊邺城北吴庄出土的一例东魏武定五年弄女造弥勒像,其底座正面就有一莲纹熏炉图像。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东魏武定五年-弄女造弥勒像底座正面 邺城北吴庄出土用香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的重要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说法譬喻、修持的方法,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熏炉也成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与佛坛之三具足(即熏炉、花瓶、烛台)及五具足(即熏炉一、花瓶二、烛台二)之一。而博山炉原先就带有神仙崇拜的内涵,自然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供养仪式中重要的道具之一。隋代此类熏炉更为稀有,目前发现张盛墓出土一例白釉莲纹熏炉,与此例应为同一时期的产品。且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例形制几乎一致的隋代白釉熏炉。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隋 白釉莲纹熏炉 安阳张盛墓出土
 鉴赏|魏晋南北朝的陶瓷香具,另一种人间“烟火气”
文章插图
隋-白釉熏炉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J. J. Lally 旧藏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考古图》:“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以宇宙观的角度分析博山炉形制的深刻内涵,炉身是仙山,下底盘作海,烟水云山,仙气缭绕。在北朝出现了早期白瓷。关于白瓷的出现,可能是对金银器的模拟,北朝贵族有钦慕西域银器的风尚,但金银此类贵金属,难以大量生产。白瓷的出现成为金银器的替代品,白瓷胎体致密,敲击声清脆,釉色如银类雪,与银器的效果较为接近。且白瓷早期发展阶段所流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西安等北方地区,其他地区只是偶有发现,所属大多是外来血统或受胡风影响的贵族阶层。(本文选自《融合之美——魏晋南北朝陶瓷风貌》,经授权刊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