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许多人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提醒自己一定要勤奋,不能因为年轻时的贪玩,荒废了学业和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用功读书,每当缺少学习的动力时,往往会以古人为榜样,拿他们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和鞭策自己。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如何才能克服读书的惰性呢?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拿古代名人的经历,教育学生学习这些人的精神,比如孙敬“头悬梁”的例子,以及苏秦“锥刺股”的决心,无时无刻不激励世人奋发向上。另外,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称得上家喻户晓,可以说无人不晓,那么匡衡最终结局如何?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文章插图
匡衡作为古代励志人物的典型,凿壁偷光的事迹流传两千余年,还被选入课本。《汉书》中对匡衡有长达数千字的记载,开头便详细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从这两句话可看出,匡衡祖上世代务农,没有出现过光宗耀祖的牛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
网上曾有一句流行语:“富不过三代,穷却会延续很多代。”听起来很扎心,但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加倍努力,不仅过不上富裕生活,而且无力改变家族的命运。匡衡出生时,家境贫寒,勉强糊口都很难,少年时期的他,便认清事实,唯有读书能够摆脱贫寒的命运。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文章插图
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尽管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奈何父母没能力为他提供学习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匡衡为了能有书读,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替有钱人干活,且不要工钱,只求雇主把家中藏书借给他看,雇主欣然答应。几年后,匡衡长成大小伙,父母日渐年迈,他就成了顶梁柱,地里的农活基本由匡衡一个人干。
白天忙于农活,根本抽不出时间看书,而匡衡又不服输,做梦都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于是,他决定晚上少睡觉,从而才能补足白天来不及看书的光阴。想法非常好,却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家里太穷,连买油灯的钱都拿不出来,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想看清书上的字,无异于痴人说梦。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文章插图
一天夜里,匡衡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发现墙上有一道裂缝,并且从裂缝中看见微弱的光。众所众知,古代的墙壁的材质大多都是泥土,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裂缝。匡衡相当激动,悄悄地用工具把裂缝挖大一些,如此就能借助邻居家的灯光读书,邻居一直没有发现。
匡衡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灯光,每天都读书到很晚才入睡。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的学问进步神速,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解读《诗经》方面,匡衡独树一帜,逐渐小有名气。后来,匡衡通过朝廷的考核,当上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虽然官职不高,但总算踏进仕途的大门。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文章插图
酒香不怕巷子深,拥有一技之长的匡衡,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比他官大的官员,都对匡衡比较敬重,就连太子刘奭都多次听过匡衡的美名。公元前49年,刘奭继承皇位,史称汉元帝,立即对匡衡提拔重用,仅用了几年时间,匡衡从原来不起眼的小官,晋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对匡衡宠爱有加,经常听他解读《诗经》,又提拔他为御史大夫,相对于副丞相。
又过了几年,匡衡从御史大夫,一跃成为文官之首的丞相,且被封为乐安侯。当年凿壁偷光的穷小子,彻底改变命运,实现令人羡慕的封侯拜相,并且有了自己的封地:“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陌为界。”只需要熬到退休,匡衡就能名利双收,安享晚年,甚至有可能成一代名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