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明宪宗:整顿哪有取代方便( 二 )


毕竟从后面“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的情况来看,西厂的弊端显然也是十分巨大的。——《明史·汪直传》
但这毕竟是后事,只是如今的我们结合后世的典籍记载才做出的结论,当时的明宪宗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站在明宪宗角度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会发现他整顿东厂的计划其实很难实现,甚至极有可能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导致统治者和官僚的阶层矛盾进一步激化,反而起到反效果。
 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明宪宗:整顿哪有取代方便
文章插图
明朝司礼监宦官剧照示意图
“东厂”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毕竟当时的东厂早已经不是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的“东厂”了。
我们先来看看东厂提督的身份定位,“提督东厂,掌印太监一员......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顾名思义,在明成祖朱棣刚刚设立东厂的时候,其实是由“司礼监”的一号人物“掌印宦官”来担任东厂提督的。——《明史·职官三》
而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又逐渐转变成了司礼监的二号或者三号“秉笔太监”来担任。虽然表面上来看,东厂提督的身份定位是下降了,但事实上,东厂“提督”的身份以及权力其实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因为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是没有秉笔太监的,也就是说,明成祖执政时期的司礼监还并未跟“内阁”产生瓜葛。
 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明宪宗:整顿哪有取代方便
文章插图
杨士奇画像插图
但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对“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的重用,甚至还让他们也一并参与到了奏章的批阅事务当中,继而也就催生出了一种由内阁大学士拟定政治事务解决方案的“票拟”制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减轻皇帝的负担,“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随之应运而生。——《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换句话来说,永乐年间的司礼监宦官虽说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但大权依旧还是牢牢地执掌在统治者的手中的;但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司礼监中的秉笔宦官却可以直接参与到相当一部分政治事务的审核和决策过程当中。
再加上其还有着审核“票拟”的权力,间接的也就对“内阁”产生了一种制约,如果内阁大学士想要自己的“票拟”能快速通过的话,免不得就得去巴结秉笔宦官,其所代表的意义,相信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
 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明宪宗:整顿哪有取代方便
文章插图
明朝官员
如此一来,如果明宪宗想要整顿东厂的话,也就相当于在整顿整个朝堂秩序,毕竟其中的牵扯实在是太多了。
大家想啊,明宪宗想要整顿东厂,那他首先就得替换掉“东厂提督”吧?
可是东厂提督却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宦官”来担任的,且秉笔宦官的背后势必还会站着几位“内阁大学士”,而内阁的权力本就因“杨士奇”等人的被重用而与日俱增,其它官员势必也会去交好。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网。
就好比我们看到地面上有一块小石头,在地面之下看不到的地方其实还连着一座山,现在如果让你将这个小石头拿走,你能拿得动吗?自然是拿不动的。
明宪宗设立“西厂”,借以达到制衡并逐渐取代“东厂”的目的
所以,对明宪宗而言,与其在那费力不讨好的跟“东厂”硬碰硬,还不如去想方设法的切断东厂和内阁之间的联系来的划算。
肩负着切断“东厂”与内阁之间联系使命的“西厂”也就这样应运而生。同时,为了让西厂更方便的完成这个使命,明宪宗给西厂的权力也是要远大于东厂。
 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明宪宗:整顿哪有取代方便
文章插图
明朝锦衣卫剧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