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临帖和创作为什么会脱节?( 二 )


02 一个书家要坚守一家一碑一帖
临帖和创作 , 为什么很多人脱节?中间我认为缺乏一个养帖的环节 。比如临《圣教序》 , 如果单纯地就是看拓片写《圣教序》 , 你想象不到王羲之当年写字的那种感觉 , 所以我要借助一点力量 , 借助“二王”体系这些书家们 。我会看看米芾的行书 , 或看看董其昌的行书、赵孟頫的行书 , 甚至王铎所临的《圣教序》 , 参阅这条主线上这些重要的书家 。在学习他们的同时 , 我就实现了对《圣教序》新的感悟 , 这是一种方法 。
还有 , 要强化对碑帖的感情 。我特别反对拿过来就临 , 临一下就放下 , 这个习惯特别不好 。水过地皮湿 , 甚至就是蜻蜓点水 , 对这个帖还没有掌握 。我主张一个书家要坚守一家、一碑、一帖 , 这是最基本的 。比如我立足宋人米芾 , 我选了《苕溪诗》或者《蜀素帖》 , 那么为了学好米芾 , 我必须把王献之牵出来 , 看看米是如何学习借鉴王献之的 。再往下牵出王铎 , 看看王铎是如何借助米芾这个跳板去追“二王”的 。这样临帖要求比较高 , 一是加强书家的理解 , 而是对整个书法的链条会理得非常清楚 。我觉得这是一种科学的临帖方法 , 我这样做 , 也教学生这样做 。这样就让脱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
书法字画|临帖和创作为什么会脱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有就是要学会对帖的“举一反十”甚至“举一反百”的能力 。对帖上字的用笔、结字的特点 , 要形成一种记忆 。历史上很多名家都是借助了某个帖 , 而创造一种自己新的风格 。比如说吴玉如先生 , 给他启示最多的是《伯远帖》 。《伯远帖》就5行47个字 , 吴玉如先生通过这个达到“举一反百”的能力 , 掌握了帖上每个字的特点 , 形成他对王字的继承和超越 。白蕉先生也是这样 , 他特别喜欢晋人尺牍 。如果分析白蕉先生的用笔结字 , 其实写得很平和 , 没有故作惊人之态 , 但是这种韵味比较醇厚 。为什么醇厚?他就是非常真实地走进了晋人尺牍的表达方式 。沈尹默先生则是在点画的锤炼上非常厚实 , 所以看沈先生的字就感到铁画银钩 。这些大家都是结合自己的特点、性情 , 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找到一个突破口 , 实现对某个帖的一点继承和发展 。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好了 。
声 明 : 本 公 众 号 内 容 及 图 片 如 没 注 明 出 处 则 来 自 网 络,无 从 考 证 来 源,仅 用 于 公 益 传 播,如 有 侵 权 请 在 后 台 留 言 或 直 接 联 系 我 们 告 知 删 除 或 标 注 来 源,谢 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