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绅吃鸡的讲述,连轻描淡写的文字都找不到。这子虚乌有之事,何以成为人们嘴里津津乐道的谈资?莫非是不严谨误传所致?
文章插图
从李绅“官品”看“吃鸡”民间的口耳相传甚为厉害。李绅的奢靡之风、为官之道,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百姓,都有各自的感怀体验。
他设宴款待好友刘禹锡,并令家妓一齐亮相,歌舞娱乐,不禁让刘禹锡大开眼界,在餐桌上享受着美食美酒、大快朵颐。
还秋波暗递与其中一美妓,不料最后李绅竟答应刘禹锡的请求,准予将那位娇娘“转让”给刘禹锡。
从这等风貌视察之,李绅为吃上心爱的鸡舌,可怜的300只鸡,沦为刀下之鬼,似乎亦在情理之中。
文章插图
李绅对待百姓的态度,看不到“悲天悯人”的踪影。百姓们在他的治下,过不上一天的好日子。
田里闹蝗灾,百姓苦不堪言,李绅却见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不仅未及时奏报朝廷予以宽免,还为讨得君上朝廷欢心,满足帝王的口腹之欲,竟置百姓冻馁、性命于不顾,驱赶他们在刺骨冬日下河逮捉蛤俐。
从这般史料探求之,李绅为尝遍鸡舌好味,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厨工们劳顿辛苦,敢怒不敢言,大概也以为是真切。
说不定是“鸡舌香”?历史上以讹传讹的现象,可不是一桩两桩。难保不把“鸡舌香”传成了“鸡舌”。有一种古代的口香糖,美名称之为“鸡舌香”。
文章插图
在《清异录》中有详文记载:“荆南判官刘彧,弃官游秦陇闽粤。箧中收大竹十余颗,每有客,则斫取少许煎饮,其辛香如鸡舌汤。人坚叩其名,曰:丁香竹,非中国所产也。”。
该香料从西域引进,小而辛辣,有除味去腥之效。东汉桓帝给侍中迺存打赏,对方误以为毒药,空担心一场,被旁人哂笑。
鸡舌香乃唐朝高层餐饮之标配,是现代化餐桌礼仪的雏形。李绅在朝中身居高位,宴请宾客无不大方,但凡饕餮之后,每每鸡舌取香,亦反映出史实的另一面。
宾客数目少则以十计,多则上百计,每人手中皆有分配,这“鸡舌香”的个数,岂不是能达标“300只”?
百姓身为乡野之民,饭食粗犷不讲究,到哪里能一睹“鸡舌香”的真容?更不可体味其四溢芬芳。于是,只晓得坊间传言“300只鸡”,令人咋舌!
文章插图
在商言商,在官言官。历史上对李绅的官方评价及民意调查显示,百姓有怕的、骂的,也有爱的、敬的,既持节美名,又承受恶名。
李绅的《悯农》篇与其真实作风,究竟相符与否?还是另有隐情?
譬如在明争暗斗的政治漩涡面前,他以“放浪形骸”的方式,为算计他的人实施烟雾弹,造成“不乱议朝政”的假象,因此对“300只鸡”堂而皇之地大开杀戒。
普遍的思维逻辑是,李绅若是真取300只鸡舌吃,便对不住那篇感天动地的《悯农》。
其实,历史人物皆有其时代局限性,毕竟是食皇朝俸禄的官员,属于大地主阶级,日常粮食菜蔬靠农民供给,不可能头脑一发热,然后响应农民需要,去打土豪分田地,岂不是给自己挖陷阱?
【《悯农》李绅:从官品看吃鸡,写出“粒粒皆辛苦”为何争议不断?】思想是一回事,行动是另一回事。批判也好,苛责也罢,李绅还是李绅。吃不吃鸡舌,他爱咋的,《悯农》篇照样牛掰,成为千古绝唱。
推荐阅读
-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 老师不会告诉你:《悯农》的作者李绅,后来都做了些什么坏事
- 写出悯农的李绅,原来是个大贪官,死后都没被放过
-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为何变得穷奢极欲?
- 却是|写出悯农的李绅,实际上却是一个贪官酷吏
- 世人|《悯农》诗被世人所学所敬,为何老师们都不愿提作者李绅?
- 写下|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 最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 李绅|《悯农》诗的作者:大贪官一个!大坏蛋一枚
- 隋唐|大名鼎鼎的神探宰辅狄仁杰,也只是三品官,揭秘唐朝的官品官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