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浅谈殷墟青铜器的铸后打磨工艺( 三 )


文章图片
文物收藏|浅谈殷墟青铜器的铸后打磨工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实验还通过直接磨石打磨和先修整磨石形态再打磨两种情况对铜簋内壁进行打磨(GS28 、GS29) 。直接使用磨石打磨 , 由于磨石的打磨面不平整 , 少弧度 , 和铜簋内壁的弧面接触不充分 , 不如先将磨石打磨面修整成与铜簋内壁弧面差不多的弧边再进行打磨效果好 。图二3 、4 相比较可以看出 , 在红砂岩石板上修整过的打磨面使用过的部位更多 , 可能和器物表面的接触面更大 。另外 , 打磨时间久了 , 磨石打磨面的粗糙度也会降低 , 并且附着打磨下来的铜屑 , 这样不利于磨石的进一步使用 , 因此须对磨石的打磨面进行修整 。在粗糙的石板上进行打磨可能为修整的一种方式 , 这样不仅可以去掉打磨面上附着的铜屑 , 增加磨面的粗糙度 , 而且修整的时候也会根据器物表面的弧度对磨石打磨面的弧度进行修整 , 增加磨石和器物的接触面积 , 提高打磨效果 。因此 , 打磨器物内壁的磨石会因为修整的原因逐渐形成和器物内壁弧度接近的弧面 。
再者 , 出土磨石的打磨面看上去没有实验中使用过的磨石的打磨面光滑 ,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后期埋藏对磨石打磨面有所作用的结果 。我们对实验中使用过的磨石和出土磨石的打磨面在显微镜下进行了微痕观察 , 实验中使用过的磨石在显微镜下能够发现打磨面上很多有金属光泽的部位 , 但在出土的磨石上很难发现 。实验中观察了6 件出土磨石和9 件实验中使用过的磨石 , 6 件出土磨石中只有两件上各发现一处弱金属光泽 , 而9件实验用磨石中基本每件都可发现多处金属光泽(图三) 。一些学者注意到后期埋藏过程对石制品表面形态的影响 , 也有学者注意到土壤对石器表面可能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出土磨石不光滑的打磨面且高倍显微镜下鲜见金属光泽可能与磨石的后期埋藏有关 。
文物收藏|浅谈殷墟青铜器的铸后打磨工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孝民屯遗址出土青铜器上的铸后痕迹
青铜器铸造后会在铜器上留下一些痕迹 , 这些痕迹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之前不少学者就根据青铜器上的范线来分析青铜器的分范铸造技术 。孝民屯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大都有明显的铸后痕迹 , 包括细密的划痕、有磨圆感的条痕、坑洼及波浪形痕、范线等 。
(一) 细密划痕
细密线状划痕 , 有的虽然被铜锈覆盖 , 但依然可以看到 。划痕深浅不一 , 痕间距离不等 , 大面积分布处方向大体平行 , 腹底交接处与器物底部和裆部方向交错 。分布于不同器形周身 , 但觚、斝、簋表面的分布范围更大 , 也更明显 。另外器物有纹饰部位的划痕较少 , 素面无纹饰的部位则明显许多 , 例如弦纹爵身的划痕分布比饕餮纹爵器身的划痕明显得多 , 几件觚基本都是弦纹素面 , 因此划痕分布比较明显 , 鼎、爵的划痕主要分布在下腹部没有纹饰的地方(图四) 。这些痕迹与实验中磨石打磨铜器产生的划痕相似 , 可能为铸后打磨所致 。
文物收藏|浅谈殷墟青铜器的铸后打磨工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 有磨圆感的条痕
此类痕迹与第一种细密划痕一样 , 都呈长条状 , 但较第一类划痕粗、深且有磨圆感 , 例如铜簋03AXNT1824M137∶12 圈足上的纹饰间凹下去部位的条痕 , 条痕为突起状 , 不同于第一类凹入器物表面的细密划痕 , 而且这种条痕不间断地延伸至纹饰转角深处(图五 ,3) , 应不是反复打磨所致 , 因为这是打磨深入不到的部位 。这些条痕似为翻模所致 , 可能是浇铸后留下的痕 迹。另外铜觚03AXST1913M402∶1和03AXST1810M694∶2外壁上也布满这种条痕(图五 , 1 、2)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