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如何转变自己的思维,去看待新事物的出现呢?
在《乐队的夏天2》里 , HAYA乐团唱了一首《迁徙》 , 歌词里说:“母亲的山谷在哭泣 , 父亲的草原出现黑洞” 。 主唱黛青塔娜说 , 小时候自己见到过的星河布满天空、耳边传来虫鸣声的草原夜晚已经不见了 , 现在只剩下茫茫的一片沙海、几颗倔强的小草还在生长着 。 我们总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但大概很少从草原民族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变化 。
文章插图
有人说 , 科学技术有好有坏 , 关键看人们怎么去利用 。 确实是这样 ,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人类的认识活动、利用行为 。 有的人习惯用挑剔的目光看待新生事物 , 却也有人选择拥抱新生事物 。 那么 , 对于新事物 ,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研究呢?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者卡尔.韦克转述过一个实验:把6只蜜蜂、6只苍蝇同时装进玻璃瓶里 , 玻璃瓶平放 , 然后瓶底朝着窗户 , 会发生什么事呢?苍蝇将很快地从瓶口逃出去 , 可是蜜蜂将一直在瓶底附近徘徊 , 直到疲惫至死 。 那假如把瓶口朝着窗户 , 又会方发生什么事呢?蜜蜂将快速从瓶口逃出 , 而苍蝇则会疲累至死 。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发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蜜蜂根据阳光来确定飞行的方向 , 当瓶底朝着窗户时 , 蜜蜂在玻璃瓶里横冲直撞 , 每每被瓶底阻挡却还不放弃尝试 。 而苍蝇对光线并没有那么敏感 , 它在横冲直撞的过程中反而找到了出口 。 而第二次的瓶口朝着窗户 , 于是蜜蜂一找着瓶口 , 就能立刻逃出生天;苍蝇则在不断冲撞的过程中最后累死 。
那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面对新鲜事物也是同样的:当我们以一根筋的态度来对待任何新生事物 , 我们都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以偏概全 , 导致自己看不清、看不明、看不懂 。
文章插图
2013年 , 微信开始被广泛宣传的时候 , 我以为这又是一款Line APP , 最后终将因为身边用的人不多而被抛弃 , 于是我也没怎么用 。 等到某一天 , 领导说:把你的微信给我 , 我给你传个文件 。 所以 , 微信一开始对我而言 , 就是一个传文件的工具 , 我从来没想过随着微信的普及 , 能给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 甚至一度 , 我很厌恶微信——安卓手机的内存是在当时看来还不少的32G , 下一个APP少一点内存 , 让人心里烦躁 。
文章插图
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 , 李笑来说:面对新事物 , 我们总是先看到它的缺点 , 甚至常常认为对方是有害的 ,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 他说 , 很多新事物看起来是“前所未有”或者是“足够颠覆” ,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事物即使令人反感的 , 例如从前的日心说、进化论 , 现在的VR技术 。
当然 , 我们也必须承认 , 大多数新鲜事物在刚面世的时候 , 都是不完美的 。 它之所以出现 , 不过是刚好比前一个完美罢了;但随着新事物的推陈出现 , 永远有后面的事物取代先前的 。 既然如此 , 我们在研究新事物时 , 首先应该看到对方的优点——毕竟新事物是基于当前时间、当前地点、当前条件下的完美 。 然后 , 我们要尝试用研究优点的态度去关注缺点 , 辩证地去看待新事物的出现 。
文章插图
在这个过程中 , 涉及到一个思维问题:所有的新事物当然有好有坏 , 但总有人一根筋地只看到缺点 , 也有人以自以为的态度给新事物下定义 。 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不够准确的 , 看待新事物 , 更重要的是升级我们个人思维 , 让我们能用更踏实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新事物——毕竟在现在这个年代 , 知识是可以变现的 , 只是有的人在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方面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 于是能掘到第一桶金 。
推荐阅读
- “对,我们做了”,妻子承认,男子犹豫一个多月,还是选择了分手
-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 “我们要买新房,你咋一分钱都不出?”“我又不住,凭啥要掏钱”
- 晚报|“写信寄哀思”今年又要启动了,我们一起以更文明的方式来告慰Ta
- 25岁小伙因不舍绝症女友,不顾反对带着200块一起私奔,现状如何
- 如何让男人永远保持“追求期”的热情?
- 熊爸熊孩子|年纪轻轻就要面临失去丈夫,独自带娃的现实,熊磊值得我们同情吗
- 谁把我们这代人写得如此透彻?看完绝对服气!这篇一定要给你看看
- “老婆,我妈重病,我们卖房筹钱,出去租房住?”“我没有婆婆”
- 老年人|快转给咱爸咱妈!晚年有了“小情绪”,该如何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