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到死都不敢回乡,专家:看他们干了啥

“功成十架血成溪, 千丈恩流分自西”这句诗出自《康熙十架颂》,是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康熙很小就受过基督教的影响,登上帝位后曾很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的讲道。
提起基督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诞生于罗马帝国境内,欧洲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这些信徒被称为基督徒。他们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最高宗教经典,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忍耐、顺从和包容。最终基督教被罗马的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了罗马国教。
16世纪,欧洲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成为了欧洲宗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改革运动瓦解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国家宗教的地位,变成了由天主教主导的政教体系。这不仅让基督教内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还让欧洲北部的大部分人开始反对罗马天主教。与此同时,罗马教皇失去了欧洲北部的精神统治权,损失也相当惨重。
基于这种态势,一些基督教信徒中的知识分子为了挽回当前的局面,他们开始把目光放在东方国家上,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他们打算离开家乡远赴东方进行传教。同时还能弥补改革运动在欧洲地区造成的损失。这些具有维新思想的基督教徒们,成立了许多组织,包括天主教最大的男修会——耶稣会,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教皇的统治和反对宗教改革。
耶稣会由西班牙的罗耀拉于1534年在巴黎创立,并于1540年得到了教皇保罗三世的批准,罗耀拉当选为会长。罗耀拉不赞同罗马教会的苦修、斋戒、统一服装等一系列陈规陋习,他思维灵活多变,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远见。于是,他开始大胆进行创新,主张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各种事务。罗耀拉1556年去世时,他的会士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可以说罗耀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宗教事业。
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耶稣会的传教也算是一种文化交流。通过这些文化互动,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虽然十七世纪列强的入侵和鸦片战争打破了与中国之间的和平交流,但曾经两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产生的影响确实深远,尤其是沙勿略。
十六世纪中期,沙勿略是耶稣会中最早远赴日本和印度传教的的传教士。沙勿略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教士,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以及高尚的品德。因此传教首先和必备的是要学会本地的语言文字,如果要想进一步扩大基督教在本地的影响力,还必须把西方已经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加以利用。然而,沙勿略虽一心想到中国大陆进行传教,可至死也未能踏上中国的领土。尽管他自己未能实现,但在传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传教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其他传教士顺利传教。
奇怪的是,利玛窦、包括汤若望、南怀仁在内的一批外国传教士却到死都不敢回乡,这是为什么呢?对此专家表示:看看他们做了啥就知道了。明朝中期,传教士利玛窦得益于沙勿略的传教经验,在中国传教成功。来到中国后,他秉承入乡随俗的原则,不仅努力学习汉语、穿中国服饰,还为自己取中文名字“利玛窦”。他认真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用中文版本来传教,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中国的风土民俗中。
利玛窦本身来到中国的初衷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宗教,并至死侍奉天主,但他在传播西方的科技文化时,受到了中国方面的重视。清朝时期,传教士还利用西药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使西医得到了中国人士的好评。传教士南怀仁在火炮及天文历法方面造诣颇深,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最终还成了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同时负责当时天文台的研究工作,后又被封为工部侍郎,官至正二品。
然而罗马教会方面固执己见,双方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传教士进退两难,若回去,不仅他们的教籍身份会成问题,甚至连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正在这时,康熙皇帝慷慨相助,许诺来华的传教士:“你们可以终生留在中国传教,永远可以不回去”就此,他们成为了首批拿到中国绿卡的西方人。此后,包括汤若望、南怀仁在内的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到死都不敢回乡,长眠于中国这片土地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