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08位好汉低声下气接受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施耐庵的任性

看完之后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想提前知道更多精彩资讯就来关注小编吧!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也不一定为实,真真假假用心去判断各位读者们大家好,我是眼史哥,我只说真话。最近眼史哥迷上了《水浒传》这一名著,但是看完之后却总觉得兴意阑珊,因为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中,除了《西游记》之外,其他作者都有一个臭毛病——不太会收尾。
让108位好汉低声下气接受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施耐庵的任性
文章插图
相信大家在读到《水浒传》宋江带着108位梁山好汉低声下气向朝廷投降的情节时都被气得咬牙切齿,特别是后来宋江被招安之后还要带着诸位好汉们调转枪头,殴打自己的难兄难弟——方腊,结果导致梁山好汉损失大半,因此很多读者心中都对施耐庵的这一结局十分不满:昔日威风凛凛名震天下的梁山好汉们,怎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故而近几十年来,很多读者和史学爱好者都将“宋江招安”这一行为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口诛笔伐,因此导致认为宋江是“投降派”的读者越来越多。而就算是思想十分正统的读者,认为梁山好汉们“招安”是一条正确的出路,但是他们也对施耐庵的那种“悲剧式”招安心存不满,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式的“大团圆”思想在作怪。因此在《水浒传》出版之后,很多续写者(比如《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就干脆直接把剩下的梁山好汉们直接送到泰国当国王去了,这种《水浒传》的结局多少能给读者们一点心理安慰。
让108位好汉低声下气接受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施耐庵的任性
文章插图
在这里眼史哥暂且不论宋江“招安”到底正不正确,单单只问一句:北宋时期生活在现实之中的“梁山好汉”们,他们是怎么看待“招安”的?事实上,在北宋末年真实的官民斗争之中,“招安”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这些江湖绿林的力量还没有达到朝廷“招安”的条件时,他们在平常生活之中也将“招安”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作为和统治者谈判的筹码。当然了,在《水浒传》成书的元末明初,“招安”一词已经在官府的正式用词之中隐退,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由于《水浒传》强大的影响力,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者依然大谈“招安”事宜。
让108位好汉低声下气接受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施耐庵的任性
文章插图
据崇祯十五年刑部给事中左懋呈给崇祯皇帝的《题本》(明朝时期中高级官员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文书)记载,有一个名为“李青山”的盗贼占据梁,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而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研究如何“招安”,用来消遣当地招降他的官员和军队。由此可见,“招安”并不只是古今中国封建统治者忽悠起义军的一种手段,在“江湖绿林”的认识中,“招安”也是一种机动灵活的策略,所谓“边打边谈”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弄清楚了梁山好汉们对于“招安”的真正态度之后,眼史哥就可以为大家揭开关于《水浒传》“招安”结局的神秘面纱了,其实施耐庵之所以要写这样的结局,用通俗的话来说理由有二:一、不得不这样写;二、我就是要这样写。虽然看似互相矛盾,但是两者还是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解释的。
让108位好汉低声下气接受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施耐庵的任性
文章插图
历史小说的通病:讲史体系的桎梏《水浒传》最后出现“招安”这一情节,不仅让广大读者迷惑不解,也让一些现代水浒研究学家感到困惑。在《水浒传》前期,梁山好汉们几乎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在两胜童贯、三赢高俅之后,宋王朝就算花费了自己大部分的军事实力,也未能消灭梁山好汉们的存在。那么按照小说情节的正常发展逻辑,下面应该是按照李逵所说的那样,众位梁山好汉们直接杀向东京,推翻腐朽的北宋王朝,从而实现“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江湖抱负以及社会理想,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宋江却并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反而积极筹划“招安”的事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