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今天是冬至日,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从今天起,就开始“数九”了,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叫尽九,冬天结束,春天也就到来了。
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文章插图
为何要数九呢?这与古代人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每年冬季,几乎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劫难。因为贫穷,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所以从进入冬天开始,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就数数,数过去一天,就离春天近了一天,就这样一天一天数下去,终于数到了春天。在古代,冬至是个比较大的节日,即使是现在,我的家乡对冬至节还比较重视。在我的家乡,冬至是连续两天都是节日,节气上的冬至日是叫大冬,前一天叫小冬。其它地区是不是这样,笔者不是很清楚。既然是节日,诗人们是不会缺席的,就像中秋除夕寒食等节日,诗人们都会写诗抒发自己在节日里的感受,冬至节也不例外。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冬至节的诗还真不少,不少著名诗人都写了关于冬至节的诗。
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文章插图
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大文豪苏轼和他弟弟苏辙、著名诗人范成大、陆游等都有关于冬至日的诗流传下来。但是,比起中秋除夕寒食等节日,冬至节的诗流传并不广,名篇稀罕,我们很多人并不知晓。比如白居易这首《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这无疑是一首好诗,但流传并不广泛,很多人都没读过,这可能跟冬至作为节日的逐渐淡化有关。
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文章插图
苏轼也有一首写冬至日的诗,叫《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全诗如下: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诗中抒发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情怀,在寒冬里,一个人游览古寺,这本身就是一股清流,卓尔不同,确实很少有人“似苏夫子”。虽然是名家高手染指,但冬至作为节日,毕竟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对于这些诗,人们并不怎么待见。之所以这样,应该跟人们的心情也有关系,寒冬来了,人们恐惧还来不及,哪里有雅兴读什么诗啊,冬至代表着冷酷越来越甚,真的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文章插图
不过,诗人们的诗不怎么流传,倒是有一首民谣流传甚广,即使是文盲,从来没读过书,也可以随口背诵出来。这在文学史上,应该算是一个例外,或者说的奇迹。一首民谣碾压所有诗人的诗,无数诗人敌不过一首民谣,这本身就很有意思。这首民谣还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这首民谣就是《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九二九,进入隆冬,很冷了,伸不开手了,手都插到衣袋里,都戴手套了。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节,河里结了厚厚的冰,人都可以在冰上行走。五九六九,已经开始微微回暖了,柳树快要发芽了。七九河面不再封冻,冰融化了,八九大雁归来了。九九加上一九,冬天过去了,农民开始春耕了。
写冬至的诗很多,却被一首民谣碾压千古,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文章插图
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相差很大,各地并不一样。数九歌一般对于淮河秦岭分界线以北地区比较典型,其他地区就不一定了。比如海南属于热带地区,就没有《数九歌》里所描述的情况。即使是在北方地区,也有所不同,所以“数九歌”并非只有这一个版本,还有好几个版本。入选的这个版本,一般认为是北京版本。四川版本的如下: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