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518|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为什么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呢

作为小老百姓,我们总是希望官员聪明能干、勤政爱民。因此,各种影视剧、书籍、戏剧里塑造的贪官形象,总是一副笨笨的、懒懒的样儿。
然而你知道吗,在清朝末年,老百姓就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遇到这样的地方官员,老百姓不知道多高兴,一定要给神仙菩萨烧高香了,感谢神仙菩萨终于开眼,给他们派来了一个又笨又懒的官员了。
这是清末学者陈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潜纪闻》里的一种说法。
陈康祺,字钧堂,浙江鄞县人,生于1840年——对,就是英国舰队来到中国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那年。1872年,32岁的陈康祺入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成为新科进士,步入官场。不过,陈康祺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的人,性格太耿直,在官场混不转。因此,在朝廷里最高只做了一个从六品的刑部员外郎。后来外放江苏昭文知县。没做几年,陈康祺就索性辞官回家,定居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过着著书作文的闲散日子。
然而,陈康祺虽然在官场混不转,但他通过多年的官场生涯,对官场中的互相倾轧、达官权贵的骄奢淫逸、清官廉吏的逸闻趣事十分了解。因此,陈康祺写了一本《郎潜纪闻》,共六十三卷,辑录了清朝时期的各种纪闻、掌故、佚事,是晚清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能够弥补正史的不足之处。
在《郎潜纪闻》中,陈康祺写道,老百姓最喜欢笨笨的知府、知县,“幸不甚知”。为什么呢?“知则劫富民,噬弱户,索土产,兴陋规,百姓更不堪命。”是说“聪明”的官员就会想方设法搜刮民财、欺负弱小、索要特产、兴起陋规,那时候,老百姓连命都没有了。
同时,老百姓喜欢懒懒的巡抚、巡道,“幸不常巡”。为什么呢?“巡则搅驿道,折夫马,斥供张,勤馈赆,属吏更不堪命,仍苦百姓耳。”是说“勤快”的官员就会经常下乡来骚扰和盘剥百姓,搞得下面的属吏疲于奔命,老百姓苦不堪言。
“聪明”的官员,如大家很熟悉的和珅。和珅大人多聪明啊,当初乾隆皇帝大手大脚用钱惯了,导致内务府入不敷出。和珅担任内务府总管后,眉头一皱就计上心头,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议罪银”,官员们的银子就流水一样地流进内务府,让乾隆皇帝喜上眉梢、连连点赞。笨笨的官员,干不出这样的事情吧?
a6518|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为什么希望地方官员又笨又懒呢】“勤快”的官员,如大家不熟悉的童子良。童子良在署理户部尚书时,主动请缨到江南各省视察检查钱粮厘税工作,查漏补缺。由于户部尚书权力很大,在巡视期间,许多人主动向童子良送钱送物,童子良照收无误。而且,出于“爱国”之心,童子良只收银子,不收洋钱。大家便心领神会地一律送银子。此外,童子良还向沿途州县“借钱”,这一“借”,自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最后,童子良仅在山东一地,就收了几万两银子,满载而归。懒懒的官员,都呆在京城享清福,至少不会跑出去祸害老百姓吧?
清朝老百姓除了不喜欢“聪明”和“勤快”的官员外,还不喜欢地方官员经常换来换去。毕竟,地方官员在一个地方搜刮很多钱财后,已经“吃饱”了。哪怕再搜刮下去,吃相也不会太难看。而一旦来了一个新的地方官员,则往往会重新搜刮一次,老百姓真是遭不住啊。
因此,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一幕:地方官员转任他处,老百姓眼泪汪汪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实在舍不得他离开。这哗哗流的眼泪,其实是在悲悯自己的命运——新官来了,我们该怎么活下去呀。
【参考资料:《郎潜纪闻》《清史稿》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