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来自民间传说,没有正规史料佐证。这不奇怪,惜字如金的正史,自然难以对这类事施以重笔。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好人善行总会有好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其实蕴含着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热心助人,何知不会惠己?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做些好事、善事,在帮助了他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落井下石,人世间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纯净起来。
徐陶璋四十一岁中状元,六十四岁因病去世,为政府工作了二十三年。虽说工龄不是特别长,但却经历了康雍乾三个皇帝,算是一位三朝元老。徐陶璋属于那种勤勤恳恳埋头做事,低调内敛、不事张扬的事务型干部。他的主要工作经历是在中央政府机关,主要从事一些抄抄写写、编编校校的文牍工作。
大约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徐陶璋官做得不算大,也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突出政绩,以至于史籍没有关于他的任职经历、官居何品等具体记载。但是徐陶璋工作认真负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史料记载,徐陶璋属于因公逝世。确切地说,他是因为工作太认真、太辛劳而累病的。“编校心劳,得疾而殁”,相关史籍这样评价徐陶璋。这种认真负责、踏实做事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
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跟救了自己的叔叔一样,徐陶璋也是个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好人。比如徐陶璋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置其不善而思其善,则蒂芥不留于胸矣。”意思是,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说,他都会尽量往好处去想,这样心中就不会郁闷纠结了。这种境界,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而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不管别人说话做事的动机如何,他都会尽量往坏里揣测。在把自己弄得烦恼不堪的同时,也把人生看得一片灰暗。这样的心态,实在不可取。
徐陶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徐陶璋受命担任会试同考官。有些考生的卷子已被判定为不合格,而被随意乱扔乱放。做事认真的徐陶璋不太放心,他本着对考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将预判落榜考生的卷子,又都拾起来,重新仔细看了一遍。看来看去,徐陶璋发现有位考生的答卷还是挺有水平的,就此淘汰很是有些可惜。于是,他就拿了去向本科会试主考官建议,是否能重新考虑一下这位考生的取舍。
对于徐陶璋的建议,主考官倒是没有不耐烦。他看过那位考生的卷子之后,觉得徐陶璋所言很有道理,就将其重新圈进了录取范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考生在接下来的殿试中,竟然力挫群雄,一举夺得状元称号。因为这件事,徐陶璋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声誉。那位从善如流、对考生负责的主考官,所作所为也令人肃然起敬。这事儿如果遇上一个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严重的主考官,结果就难说了。像徐陶璋这样人微言轻的小考官,犯在这种人手里,不被劈头盖脸训斥一顿,就算给他留了面子了。毕竟此时的徐陶璋,参加工作只有六年的时间,官职资历都无足轻重。
在徐陶璋手中复活的那位考生,名叫邓钟岳,乃山东聊城人氏。关于此人,本系列前面专门做过介绍。仿佛冥冥中注定一般,是齐鲁大地的父老乡亲,成就了徐陶璋这位状元。而反过来,徐陶璋又无意中成就了一位齐鲁状元。这样的巧合,也称得上是无巧不成书,很是让人为之惊奇感叹。
徐陶璋的书法水平很高,不仅为自己带来了状元头衔,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一致认可。在清代官方关于书法艺术的权威著作《皇清书史》中,就有徐陶璋的一席之地。另一件比较巧的事情是,邓钟岳也是一位清代书法达人。更巧的是,跟徐陶璋一样,邓钟岳最后能够夺得状元桂冠,也是沾了书法好的光。“文章平平,字压天下”,这是康熙在最后定盘子的时候,对于邓钟岳的评价。
这真是,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把字练好很重要。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笔下的字,就是他的文化脸面。那些字写得像螃蟹爬,也敢到处胡乱题写的人,胆儿还是不要那么肥为妙,总归要给自己留点脸面吧。对于如今的学生们来说,即便是文章写作、考试阅卷等等,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也不能拿来作为不好好练字的借口。
推荐阅读
- 古代赶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从来不打劫?
-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为啥身边还要带个书童?每天能帮什么忙?
- 古代|古代书生赶考盘缠丰厚,为何山贼从不劫?山贼:不看他腰间绑的啥
- 文化|安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实干“大赶考” 事不避难“交答卷”
- 超出|唐朝科举,考生骑马过于豪华,超出制度,皇帝大怒:禁止骑马赶考
- 山贼|山贼为什么不劫赶考书生?专家:这就是古代所谓的江湖规矩
- 土匪|在古代,山贼横行霸道,为何却不敢抢赶考的文人?有这3个原因!
- 赶考|古代进京赶考的书生为何没人抢劫?专家:他们身上都有一物
- 规矩|山贼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为何不抢赶考书生的钱?专家:这是规矩
- 古代进京赶考,为什么老是没有土匪抢劫,其实土匪那也是有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