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 , 唐帝国盛世不再 , 从此李唐进入了内忧外患不断的中晚唐时期 。藩镇割据的时代也从公元763年安史叛将投降之后迅速崛起蔓延 , 这一中央和藩镇相互对抗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唐朝灭亡 , 这在历史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 。
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纵观中晚唐时期的唐帝国 , 中央强则藩镇弱 , 藩镇强则中央妥协 , 虽然在唐宪宗统治时期再现了难得的表面一统现象 , 中央号令不再阳奉阴违 , 可是也没有维持多久 , 这种大好局面就随着唐宪宗的驾崩而消失 , 再现的是中央和藩镇的相互拉锯 。
对于唐帝国的国祚 , 有人认为其延续是和藩镇的割据有着莫大关系 , 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偎的 。从当时唐朝和藩镇的传承来看 , 貌似这种说法有着些许的道理 , 但终究是太过于片面 。
随着安史叛将的归附 , 大唐完成了表面的平叛 , 这既是唐朝皇帝殷切希望的 , 也是平乱大将所期待的 , 更是安史叛将大势面前所愿看到的 , 从当时复杂的形式来看 , 唐王朝内外都急需休养生息 。仆固怀恩大兵压境 , 史朝义浮法 , 安史叛将从局势着眼主动归降 , 虽然将弱兵疲 , 大局不利 , 可是却仍有着一战之力 , 朝廷对于安史叛将的安置 , 才是诱导日后藩镇割据的主要根源 。
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宝成成德节度使 , 李怀仙卢龙节度使 , 田承嗣魏博节度使 , 薛嵩昭义节度使 。而前三者合称为河朔三镇 , 这就是安史之乱后投降叛军的最终安置 。河朔三镇在唐中后期是赫赫有名 , 因为他们开启了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 , 安史叛军还拥有着很强大的军力 , 朝廷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将他们安置在了河朔三镇 , 让他们继续镇守藩镇 , 他们则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 实际上却阳奉阴违 , 军政在握 , 俨然是国中之国 。
对于河朔三镇 , 朝廷也有相应的手段 , 统治者在三镇的周围成立了其它的藩镇用于平衡 , 如此河朔三镇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 皇帝有意拿藩镇承继问题来开刀 , 结果引发藩镇叛乱 , 为了平乱 , 又发生了泾原兵变 , 四王二帝之乱导致了唐德宗态度大变 , 从此对藩镇开始了姑息政策 , 就这样藩镇是一发不可收拾 。
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朝廷威信大受打击 , 藩镇开始与朝廷分庭抗礼 , 从此那些忠于朝廷的藩镇随着实力的渐长 , 也越来越不把朝廷的指令当一回事了 , 毕竟皇帝想要作壁上观 , 操纵藩镇来制衡藩镇 , 换谁都不想成为提线木偶 , 所以藩镇之间为了利益而逐渐勾结 ,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 当中央强势之时 , 藩镇之间是精诚团结 , 一致对外的 , 可是当中央弱势之后 , 藩镇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 因为藩镇之间实力相差不大 , 而且大多都是地方性质 , 无意于更大野心 , 所以唐中央和藩镇一直都处于相互依偎又相互对抗的局面 。
隋唐|唐朝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帝国的命运,两者相互依偎,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纵观来看 , 李唐和藩镇也就形成了一种平衡 , 李唐想灭藩镇 , 藩镇之间联合对抗 , 形成僵持 , 而藩镇即使有野心 , 因为势单力孤也未能对中央形成绝对压制 , 如此变成了一种相互依偎的关系 , 各自保证自身利益 , 唐帝国虽然威望日衰 , 可是却也有着不小的力量 , 还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旗帜 , 就这样双方都维持着这份状态 , 直到黄巢起义 , 外部的力量将两者的僵持打破 , 朱全忠、李克用等新的一批节度使壮大 , 在朱温的大军下 , 李唐覆灭 , 迎来了新一轮的角逐 , 五代十国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