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1.85万美金的价格,拍卖了一件清朝书画家金农的楷书作品《钱士馨事略》。金农是清朝扬州八怪之首,书法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流传后世的有《菩萨妙相图》《东萼吐华图》等众多知名作品。
文章插图
《钱士馨事略》与这些名作相比,只能算是很普通的一件,美国拍卖行甚至以为这是隶书。不过,字的内容却让历史学者们兴奋不已。钱士馨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考取贡生后便四处颠沛流离,1644年明朝灭亡之际,钱士馨刚好游荡到了北京的舅舅家,在此定居3年之久,并意外结识了时任左中允(掌管皇后、东宫事务的属官)的李明睿。
文章插图
虽然是一名穷困潦倒的穷书生,但钱士馨却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李自成进京、清军入主的整个甲申之变全过程,并且把所见所闻写成了《甲申传信录》。但是,《甲申传信录》记载的关于崇祯皇帝的内容却跟主流史书相悖,加上作者并不知名,所以仅仅只有3本抄本,直到1935年才有出版社以“断句刊行”的方式出版,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史》撰史原则都是后一个朝代依据前一个朝代的实录修撰而成,清朝在修《明史》时即是这种做法。但由于李自成在1644年攻陷北京,所以关于崇祯朝的奏章、留中奏疏、邸报基本散失,崇祯皇帝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能根据传闻以及亲历者的回忆重新归拢。这其中就包括南迁争议。明朝实行两京制,除了北京之外,南京保留着完整的六部体系,换言之,明朝保留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备份。但是,在面对外有清军叩关,内有李自成逼近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却没有选择迁都避敌锋芒,而是自缢在了煤山。
文章插图
对此,《明季北略》《流寇志》等史书都把原因总结为崇祯皇帝好面子,既想南迁又怕承担“丢失宗庙陵寝和北方大片疆土”的骂名,最终错过了南迁的时机。比如邹漪写的《明季遗闻》提到,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日,左中允李明睿向崇祯皇帝进言:“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崇祯皇帝说:“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此意决矣。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
文章插图
显然,按照《明季遗闻》的说法,崇祯皇帝早就想南迁,但因为大臣反对,所以只能私下商议。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崇祯自缢前33天),驸马都尉巩永固提议南迁,上不听”。“二月二十八日(崇祯自缢前20天),左谕德李明睿、少詹项煜请上南迁,上反复观之,怒甚,少间,色渐平。事竟留宫中,不发”。
文章插图
三月初四日(崇祯自缢前14天),平台召对,又有大臣提议南迁,崇祯皇帝说道:“朕方责诸臣以大义,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谓社稷何!”《甲申传信录》的上述内容,也刚好印证了时任崇祯朝锦衣卫的王世德所说的“李明睿倡南迁之议,幸而上不为所惑。”大学士倪元璐也提到:“皇上有‘国君死社稷’之言”。
文章插图
可以说,即使到了大同失守,京城门户洞开的危急时刻,崇祯皇帝的态度始终很明确:国君死社稷。放弃南迁翻盘的机会坐以待毙或许并不明智,但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却是最为人钦佩的一种选择。《甲申传信录》也彻底推翻了流传了几百年的关于崇祯皇帝的一则谣传:想南迁活命却又顾及颜面犹豫不决。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文物之劫:唐太宗的昭陵二骏是怎样流落到美国的
- 美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如何讲中国
- 四个亿买了件“赝品”古玩,亏不亏?
- 美国著名画家笔下风景油画50幅,美醉了
- 乔领、宁雪君国礼福看盘,牛年履新拍卖开局大吉
- 流失的五大特级文物,最后一件突现美国,多方交涉至今未还
- 国宝翡翠塔:宝塔由翡翠打造,重34千克,可惜如今只能去美国看
- 美国文化产业:电影业的发展历程介绍!
- 列宾的学生,美国杰出画家尼古拉·费欣,油画作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