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消寒九九梅花诗赏读:小斋日日费胭脂,便是春风得意时
冬至之时,长江中下游草木慢凋,晴日之时,并不觉得冷,冬至一阳生,河堤边有地菜茁生,正好包饺子。天气淑和,梅花偶尔绽开一两朵,让人会有错觉,仿佛小春。我说今年不会太冷吧,母亲笑了一下,还有三九呢,过了三九,七九八九才算春天,可以河边看柳。
忽然间觉得春天遥远。这么漫长的冬天该怎么熬过去呢?
文章插图
数九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总结的对付冬天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个中间有几个信息:
第一,作为宗懔,他出生北方河南,是被梁元帝派到荆州做官的。他看到的风俗迥然异于北方。所以会做特别的记录。
第二,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南方的长江中部地区就已经用数九来计算冬天。
第二,它的起源很可能是荆楚一带,而并非黄河流域。而且起源应该地方道教或者民俗,但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传到其它地方。随着隋唐统一,这些民间的计算冬天的方法传到北方。
第四,他说彼时荆楚人民以冬至日作为九九开头,也许是当时实录,也许不尽实录。
因为我们现在民间通用的入九方法,是冬至后的壬日,才算进九的第一天。
文章插图
但是以冬至进九和以冬至壬日入进九在此之前是并列存在的。比如北方地区曾经广泛以冬至进九,可以参看满清皇族后裔金寄水的《王府生活实录》。但南方地区是以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进九。
冬至后离绚烂春天还有九九八十一日或更长,古人是怎么等待春天的呢?其中有一种梅花消寒图的方式从古流传到今天。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朝杨允孚《滦京杂咏》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yān,胭的繁体)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
那么可以看到这位作者是元朝早期的高官。滦京是在北方内蒙古,和大都并称两京。内蒙古那边气候寒冷,少见梅花,这种梅花消寒图只可能是南方传过去的,而南宋国民最喜欢梅花。这种消寒方式是宋朝居民的风俗。
文章插图
元朝不足百年而倾覆,但民间的文化仍旧有勃勃生命力,所以到了明朝,民间每年流行画梅花消寒图。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刘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
到了清朝,宫廷和民间共庆冬至,各种消寒图和梅花消寒图就并存。皇家或者王族的,自然装裱锦绣,而且不只是梅花,还有各种诗,各种消寒图的做法和道具。
当然最简单的就是画上梅花,每天涂红一瓣。街市也有印刷售卖,墨梅花外另外配着梅花诗,当然抄袭是最大的赞美,已经分不清是谁做的,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章插图
其中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中特地录上两首他亲自看到的梅花消寒诗:
“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碎墨零缣写一枝,小斋日日费胭脂,待将九九寒消尽,便是春风得意时。”
两首梅花消寒诗都写得分外俏皮。孩子们大人每天在梅花上添上一瓣,并日日诵读这样平易却生动的梅花诗,那日子也就不难过了。而且会将画一笔梅花瓣当作生活的乐趣。每天打卡,贵在坚持。
且梅花消寒图也是磨一个人的性子,不需要你天天画百十朵梅花,不多不少,一瓣或一朵,然而坚持下来,那梅花越来越多的红,直到完全绽放在春天里,你也大功告成,可以轻衣快马迎接户外的春光。这锻炼的是一种期待和坚持,贵在持之以恒。所谓积沙成塔,积步成跬。尤其对于孩子磨练耐性有帮助。
推荐阅读
- 2020年精品钱币成交参考价格
- 2020年“舞动春城”广场舞大赛圆满落幕 8组优秀节目展新时代风采
- 2020年掌阅获奖作品推荐
-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武山县2020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进行考核
- 音乐声中辞旧岁迎新年
- “焕新大秀”火爆上演,1月9日给你好看
- 传承创新,重扬平定砂器美名
- 在浙南产业集聚区:遇见非遗之美!
- “耆龄世瑞”牌坊性质的辨析
- 武威市文物局开展2020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考核暨年终安全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