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登门槛效应”推动班级管理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 , 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 , 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 , 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文章插图
1966年 ,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 , 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 , 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 过了一段时间 , 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 , 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 , 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 与此同时 , 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 , 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 , 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 , 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 , 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 在第二个居民区 , 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 , 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 , 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 , 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 不难发现 , 前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 , 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 , 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 。 换句话说 , 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 , 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
“登门槛效应”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如今 , 登门槛效应已在教育工作上有应用和借鉴 。 如小学阶段 , 对学习及行为规范上有困难的学生 , 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 , 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 , 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 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 "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不经意处见匠心 。
1.确定“门槛”高低 , 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根据"登门槛效应" , 在制定目标时 , 一定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 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 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 , 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 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 , 即"跳起够得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 因此 , 在教育过程中 , 应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 ,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学生一旦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 , 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
2.“登门槛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 , 学校每天都会对班级进行常规评比检查 , 当我几次看见学生红领巾佩戴情况被扣分 , 我便打算让学生重视红领巾 , 并养成佩戴红领巾的良好习惯 。
首先 , 我找来了一些关于革命斗争的影片 , 当看到我军战胜敌人的场面时 , 小孩子们为我军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 , 当看到我方被敌人打中而壮烈牺牲时 , 孩子们的眼神中出现了一丝从未有过的庄重 , 似乎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 在以后的几周中 , 小朋友戴红领巾的情况非常好 。
可是情况并不见好转 , 忘戴的总有那么两三个 , 我想可能是与小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关 , 一般来说与家长交流好就没问题了 。 我便联系了几个家长 , 让家长配合督促 。
可是 , 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 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 , 爷爷奶奶年纪又大了 , 上学放学全靠别人接送 。 这孩子呀 , 记性实在不好 , 连着两次忘戴红领巾 。 当我急忙去找他时 , 他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那儿读书呢 。 我心想:那就算了吧 , 想必下次会记住的 。
推荐阅读
- 撩女人的攻心术:掌握登门槛效应
- 征服女人心,不妨巧用“蓝柏格定理”
- 巧用“首因效应”,让男人离不开你
- 巧用“霍桑效应”,让男人放不下你
- 缘尽了,如何放下一个人?巧用“洛克定律”,帮助你释怀
- 其实,搞定一个人,只需巧用“霍桑效应”
- 想赢得男人心?巧用“马蝇效应”,让他放不下你
- 想留住女人心,巧用“近因效应”,让你如愿以偿
- 怎样引导一个男人心甘情愿为你付出?弄懂“登门槛效应”就可以
- 心理学:巧用“晕轮效应”,让女人爱你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