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三 )


这是黄鹤楼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不正是一个适合驻足远眺,一览江汉盛景的绝佳之处吗?答案是不言自喻。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文章插图
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显然崔颢化用了屈原的诗意,他推陈出新,写出了“芳草萋萋”这样意境优美的诗句。
明媚的阳光,视线极好,极目远眺,汉阳平原的树木和鹦鹉洲的芳草历历在目,赏心悦目,这给诗人带来了非同寻常的视觉享受。他用对仗整饬的诗句和华丽的、明艳动人的辞藻来描写眼前的美景,由此也能看出诗人此次登临黄鹤楼是很开心的。
这首诗如果只写登临黄鹤楼一览盛景的情形的话,显然与它获得的世人的关注和赞誉是不匹配的。
正是因为尾联那种强烈地怀念故乡的情怀不自觉地从诗人的胸中流淌而出,才让全诗的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才让登临远眺与思乡怀亲的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才让全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文章插图
建安文学家王粲在《登楼赋》中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建设家园的地方。
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人朋友也是游子维系情感的纽带,人们对乡土有着厚重的情感和特别的眷念。
所以当崔颢看到日暮时分江上渐起的烟波时,烟波浩渺的景色使他感到家乡遥远,想很快与家人团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使他本来就怀有的乡愁越发浓重了。因此崔颢在尾联的描写就具有了时代的感染力,也就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了。
既是今天再读崔颢的诗句,游子那思乡的心弦依然能够被瞬间拨动,这也就是这首诗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被人们关注、评论、赏析,以至传唱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了。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文章插图
此诗的最大特色是前四句成功地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如首联五、六两字,同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为仄声字,第四句用“空悠悠”三个平声字煞尾,颔联也不讲究对仗。
不过人们并不在意这首诗的不合规范的地方,反而把过多的赞誉和溢美之词都毫不吝惜地送给了这首诗。可见律诗真要写得好,是可以突破格律约束的,这不正是缺憾美的完美体现吗?
崔颢这首自由奔放的黄鹤楼诗,除过突破格律约束带来的艺术美之外,还有一个体现了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的地方,那就是诗歌营造出来的恢弘壮丽的气象和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文章插图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这句评价王维诗歌的名言,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评价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崔颢的《黄鹤楼》诗当然也是毫无悬念地达到了这一标准。
含英咀华,细细品味,崔颢《黄鹤楼》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现,变幻无际,气势恢宏。
仙人黄鹤的传说、名楼胜地的真切感受、天际白云、晴川沙洲、汉阳平原、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各种意象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以黄鹤楼为画面中心的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文章插图
名楼|崔颢写在黄鹤楼的诗,因其恢宏的气势和艺术魅力,被誉为千古绝唱,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纵观全诗,诗人从首联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落笔,到黄鹤楼的近景的真切描绘中,就已经将黄鹤楼临江倚山的壮美景象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形胜渲染而出。
在对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的远景描绘中,诗人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绘画大师,将水天相接之处的天际白云,楼外江边明朗的日景尽情地勾勒出来,远景的留白有着令人想象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