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演戏,没什么比得上一颗赤子之心( 二 )


当戏剧成为身份认同
校园剧社排一部好戏很难,更难的是让剧社每年换届后仍然保持高水准,每一届戏剧节都能有稳定的输出。海鸥剧社如何保持这个高水准呢?一学期五部戏,海鸥剧社形成了以老带新的传统,朱琳介绍,“大三大四的学生要导演一部戏,建组之前都提交导演构思、导演阐述,我修改之后导演带着服装、音乐、舞台设计等副导演招募演员,大家在工作过程中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在排练过程中,朱琳也会给予剧本、场面、表演、道具等方面具体的指导,她强调,对于经典剧作的复制、重现没有任何意义,每个导演和演员都要塑造他们眼中的这个剧本、这个角色,为原作带来新意。“我对学生强调要培养对每个角色的信念感,‘我爱这个人物,我承认这个人物,她就是鲜活存在过的’。”与演员们调动专业技能表演出来的角色相比,学生们纯粹靠情感阐释的角色更加动人,“当你调动你全身的情绪诠释人物时,观众对照纯技术性的表演是能体会到二者差异的。可能我们从技术上、从声台形表都不如人家,但是有什么比得上一颗赤子之心呢?”
当戏剧成为一种骨子里的认同,海鸥剧社也就让学子们分外难以割舍。一位前任社长坦言,与毕业离校相比,离开“海鸥”更加舍不得。由于考研被保送到了一所戏剧社团水准不高的高校,也让他感到有一些遗憾。高校话剧的气氛如此浓郁,也让青岛大剧院注意到了这一重要的未来市场。葛菁透露,“大学生群体是我们一直在着力培养的艺术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意识也比较成熟。”2021年,大剧院计划推出“有戏青年养成计划”,“上海、北京也有类似的计划,就是在演出临开场那天推出二十元、四十元等价位的特价票,只卖给学生群体,他们可以在开演前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原价几百块钱的门票。”她坦言,“大学生接触剧场一般从语言类节目开始,比如话剧,因为语言类节目没有门槛,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熟悉了剧场环境之后,观众开始慢慢接触舞剧、音乐剧之类演出,再到歌剧、音乐会,最后作为成年人观众带着孩子看魔术等演出。”从海大走出之后,学子们可能成为船舶、气象、法律等专业工作者,但“海鸥”留给学子们的戏剧视角、戏剧欣赏习惯将会伴随他们,成为这个城市文化传承的隐形脉络。
赤子之心|演戏,没什么比得上一颗赤子之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米荆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