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最受人尊重的群体,恐怕非历朝历代的读书人莫属。战国时期,就曾将天下人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四民”。
人们之所以把士排在第一位,就足以证明读书人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而排在最末位的“商”,则是当时社会中最低贱的群体。
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入官学读书,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学堂。
直到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兴办私学,普通人开始有了读书的机会。实际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读书以及读书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文章插图
以“陈桥兵变”起家的大宋王朝,更是对读书人推崇至极。“邢不上大夫”的说法,甚至被当做组训世代相传。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代读书人,简直就是古代最幸福的人。同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人治国”,其实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
相比较于读书人来讲,古代社会中的商人则十分悲催。他们不仅是“四民”最末位,而且在“重农抑商”方针的影响下,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而言。甚至在很多朝代都要缴纳高额赋税。
既然商人地位如此之低,为何还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说法呢?
文章插图
“仗义每多屠狗辈”说法渊源在古代社会无论哪个朝代中,读书人都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相对来讲商人都是“贱民”。
即使是在经济高度繁荣的宋代,并且还有“重农不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也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甚至除了读书人之外,农民和百工也都瞧不起商人。
俗语“仗义每多屠狗辈”中,屠狗的屠户作为低等商人,既然成为了仗义的代名词,这一点确实令人十分费解。
这句话其实出自明代曹学佺,撰写的一副著名对联中的上联。大意为行侠仗义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事低贱职业的普通人。
文章插图
屠狗、杀猪的屠户身份较为卑微,所以才会用屠狗辈代表普通人。
其实,在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中,就曾将市井屠户当做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鲁智深怒揍屠户镇关西,并且用言语辱骂他猪都不如。
【 老祖宗|古人讲“仗义每多屠狗辈”,下半句很嘲讽,老祖宗道尽人间百态】但笔者认为,镇关西毕竟只是特例,绝大多数屠户或社会底层百姓,都处于被压迫或剥削的地位。
而鲁智深作为一个小吏,就可以随意辱骂或暴打镇关西,虽然他是处于打抱不平的心态,但也可以获知屠户的地位却是很低贱。
文章插图
“负心多是读书人”中的一声叹息笔者猜想,之所以曹学佺会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其实主要是为了对比当时社会中,明代皇室宗亲的横行霸道。
虽然屠狗辈未必就是真仗义,但那些有权势又有学问的贵族,却是真正无所顾忌的“负心人”。
如果将这两句对联放在一起,“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虽然这种说法有时偏颇,但却可以凸显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衬扶持。而那些所谓的皇亲国戚,却在不断做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
文章插图
笔者认为,明代诗人曹学佺,之所以会怀着愤慨的心态,写下这副名垂千古的对联,实际上就是为了通过对比,描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负心多是读书人”可以解释为,能够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有知识的读书。
这副著名对联虽然不够客观,但是却说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推荐阅读
- 老祖宗“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下半句更精华,可惜鲜有人知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古人讲“英雄脚臭、好汉屁多”,此话怎讲?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 俗语“四十莫管两事,五十莫管两人”,老祖宗的忠告,受用无穷
- 那个六千年前的虞朝,真的只是老祖宗们瞎编?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 俗语“喂狗别喂饱”,为什么要这样说?下半句体现老祖宗的智慧
- 老祖宗谈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 为何说“穷不碰三艺,富不亲三人”?老祖宗的这句话,让人很佩服
- 老祖宗为什么定16两为1斤,筷子长7寸6分,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