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舒信虎:退休的是年龄,不是我的工作


 年龄|舒信虎:退休的是年龄,不是我的工作
文章插图
15日,2020年全省首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公布,今年70周岁的舒信虎获评“最美文旅人”特别提名奖(全省两名)。他也是我市唯一入选该榜单的“文旅人”。
他在上台领奖时说:“我的初心,就是把舟山独特的渔歌文化和优秀的渔民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在舒信虎身上,不仅有敬业爱岗的奋进力量,更有传承渔歌文化的最美精神。
渔村和渔民,是不变的创作源泉
舒信虎从杭州领完奖后,第二天又如常的坐在了位于嵊泗县海洋文化中心的办公室里,忙着看年末文化工作安排,忙着指点徒弟们的工作,忙着思考明年的工作计划……
舒信虎是土生土长的嵊泗五龙乡人,16岁出海当了渔民,在海上闯荡了10年。那段拼搏在浪尖上的艰辛岁月,让他记忆犹新,“那时我就有一股冲动,一定要把咱们渔民兄弟的苦与乐都告诉大家。”
1975年2月,会拉琴、唱歌的舒信虎被聘为五龙公社文化站站长,后又调到县文化馆。文化程度不高是他的短板,要当“文化人”就要恶补文化知识。从此,翻词典、钻图书馆……舒信虎一度为了自学谱曲作词废寝忘食。
《捡螺歌》,是舒信虎第一个获省级金奖的作品,创作于1980年。该曲调改编自黄龙乡渔民劳动号子,由于嵊泗每个乡镇的渔业作业方式都不太相同,渔歌号子也就不同。此后的几十年间,渔歌文化成为他创作主业与传承的“大业”。
“我还写过小品、诗歌、曲艺,各种各样门类都尝试过,有不少还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了成绩。但主题从来不变,那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渔村,我的渔民兄弟。”舒信虎说。
创新渔歌,唱响舟山渔民精神
艺术并非是一成不变,它同样需要创新。2004年,舒信虎首次尝试创作了方言新渔歌《哥是舢板妹是缆》,讲述的是渔民委婉的爱情故事。朗朗上口的曲调,让当地百姓随口就来,甚为流行。后来,他又带着自己的方言渔歌《东西南北风》参加了2006年全省音乐新作大赛。
这首特色浓郁、魅力独具的嵊泗渔歌,以特有的语言习惯、特有的音乐风格、以及原生态的表演方式,一度震撼了评委们,在2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作金奖、省群星奖。之后几年,舒信虎还创作了《阿拉舟山人》《亲亲小岛》《蓬谣》等多首优秀的嵊泗渔歌。
在舒信虎看来,嵊泗渔歌的个性十分鲜明,作品在表现渔民的每一个劳动状态,每一句生活语言,以及每一串乐音歌符上,都透射出一种强烈的、鲜亮的海文化个性。“我们的渔歌文化里,自始至终体现的就是舟山渔民敢拼敢闯的精神。”
2012年11月,舒信虎该退休了,可他依然朝九晚五的按时上下班,还是和年轻人一起走基层,下海岛,搞创作,还相继开了“非遗工作室”“舒信虎工作室”“渔歌号子馆”等。“我退休的是年龄,不是工作。”他说。
这几年,舒信虎的工作重心除了创作外,又担上不少“重任”。在传承渔歌文化和渔民精神的同时,他更将渔歌文化融入到了海岛旅游的发展中。
文旅融合,助推海岛旅游经济
2016年,五龙乡边礁村设立了“渔歌号子馆”,其中收集并展陈了百年来嵊泗渔歌号子的悠远非遗文化,还有近年来舒信虎的部分作品。馆中有音频互动展示系统,让参观者更有淋漓尽致的视听享受。
此外,他在边礁文化礼堂还建有“舒信虎工作室”,在村里组建了“渔歌号子演唱队”。作为渔歌非遗传承人,他和他的团队时而在当地开展渔歌教授、渔歌创作、渔歌演练等活动,给当地村民和游客带来源源不断的艺术色彩熏陶。
“我们习惯性的把渔歌文化局限在舞台上,或局限在文艺作品上,其实它的延伸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做的事就很有意义,用渔歌文化去丰满旅游文化,将两者融合进一步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舒信虎说,现在大家都有了共识,旅游需要文化,更需要本土优秀文化的展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