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中华黄氏历代状元宰相( 六 )


十二、黄履(1030-1101年),字安中,福建邵武人。宋嘉祐元年(1056年)进士。神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位(1097年),拜尚书右丞。绍圣初,复御史中丞,弹劾吕大防、刘挚等人甚力。后两任尚书右丞。
十三、黄祖舜(1090-1165年),字继道,号巩溪宫人。福建福清平南县(东瀚镇)大壤人,宋福建提刑黄国镇侄,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迁参知政事。祖舜一生著作甚丰,除《论语讲义》、《易说》、《国风小雅说》和《历代史议》外,还有其他文集15卷。
十四、黄潜善(1070-1129年),字茂和,福建邵武人。聪敏好学,18岁登徽宗元符三年进士。宣和初,为左司郎中。靖康二年(1127)为中书待郎,高宗即位,潜善为右仆射兼御营使。不久高宗决计南迁扬州为行在,准李纲辞相位,迁公为相。
十五、黄洽(1122-1196年),字德润,宋福州侯官榕岸东里人。隆兴元年(1163)以太学士进士第二及地,授绍兴府观察判官。历任浙江安抚使、太学国子博士、枢密院编修官、通判福州、太常丞、秘书郎、著作郎、右正言、待御史、右谏议大夫、御中史丞。孝宗经常召其商榷政事。淳熙十一年(1184年)任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敏”。著《奏议杂著》、《文集》、《奏议》85卷。
十六、黄镛(1230-1300年),字器之,福建莆田人,宋进士,宋德祐圥年(1275年)镛升给事中,正色立朝,言论不挠,陈时政十二事,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加太傅。玺书褒崇,追封五代,建筑府第,御书“新府堂”赐之。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年)再授丞相。逝世后,赐茔于光化县之温阳。
十七、黄淮(1367-1449年),字宗豫,浙江温州嘉善人,明永乐间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1449年卒,寿83岁,谥文简。著《黄介庵集》、《省愆集》等。
十八、黄立极(1570-1644年)字中五,明直隶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任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
十九、黄景昉(1596-1662),字太雅,明晋江东石人。天启(1625年)进士,崇祯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庶子直日讲。十六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尽忠职守,敢于直言,屡有建白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东崖诗稿》、《国史唯疑》等。
二十、黄士俊(1583-1661年),明广东顺德人。字亮垣,号玉仑。莆田唐朝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裔孙。万历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及第,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佳郎,晋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1647年南明桂王时,召为相辅国,因年过八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卒于家,谥文裕。
二十一、黄鸣俊(1580-1646),字启甸,号千万,明末福建莆田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南明唐王即位福州,召兵部侍郎,进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
二十二、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明末福建漳浦铜山人。北宋莆田城西宰相黄中庸裔孙。祖籍莆田双牌铺(山牌村)明天启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崇祯初官右中允,上疏救宰相钱龙锡,降调。又上疏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被斥遭为民。崇祯九年(1636年),后起为少詹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官僚多畏忌。上疏劾阁臣杨嗣昌;谪戌辰州,后以病告归。南明福王明官礼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唐王立,任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师至婺源抗击清军,兵败被执至江宁(今江苏南京)不屈被杀。学识渊博,贯通古今,通晓天文历数。尝谓“性则通天彻地”,“著不得丝毫气质”,驳诘宋儒“气质之性”说。工书善画,文章风节高天下。著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玑》《洪范明义》《孝经集传》《石斋集》《骈枝别集》《春秋揆略》等。其《博物典汇》20卷,分72类,始自“天文”终于“四夷”,堪称书中之上乘,是研究古代科技及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