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成孩子攀比的玩意儿,加好友、玩游戏、非最新款不买( 二 )


二年级学生的家长韩女士也认为 , 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教会他们正确的消费理念 。 “我给孩子买的就是一块普通的儿童手表 , 才300多元 , 功能已经够用了 , 没有必要换新的 。 ”韩女士认为面对孩子的要求 , 家长应有自己的原则 。 “不应该孩子要什么 , 就给他什么 , 尤其是与同学攀比这种不理性的要求 。 现在孩子攀比的是一块手表 , 以后可能是最新款的电脑、球鞋 , 到那时再纠正 , 孩子已经很难转变消费观念了 。 ”
专家:将社交桥梁转移到兴趣爱好上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 都会有一种在群体中寻求优越感的倾向 。 而8岁到12岁的孩子 , 正经历从亲子圈向伙伴圈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 , 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欣赏是他们的心理特征 。 如果孩子拥有时髦的电子产品 , 会很快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 智能手表就充当了孩子之间交流的‘入场券’ 。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首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刘勇赫认为 , 在孩子眼里 , 新兴智能产品由于受到大多数人追捧 , 成为了得到群体认同感所需的桥梁 , 通过这个桥梁 , 伙伴圈中形成了“亚文化” , 孩子们都会谈论相关话题 , 继而出现攀比心理 。
刘勇赫认为 , 家长和学校应正向引导 , 让孩子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兴趣发展和社会交往上 , 应教会孩子不去单纯欣赏物质产品 , 而是去欣赏某种特长、对他人的帮助以及为集体所做的贡献 。 在这方面 , 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 “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 , 是家长始终应该坚持的准则 。 家长应多挖掘孩子的爱好 , 并为他提供交流的平台 。 当孩子将兴趣发展为自己的特长、优势 , 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桥梁自然就会从对物质的膜拜 , 转移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上 。 ”
“那些因为没有某种智能产品 , 就感到被排挤、孤立的孩子 , 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 , 这时可以不急着去安慰他们 , 而是可以多多鼓励他的特长和独特贡献 , 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来自于优秀的品质 , 而不是外在的电子产品 , 从而可以减少智能手表等‘亚文化’的影响 。 ”刘勇赫说 。
此外 , 刘勇赫也建议 , 学校老师应多关心孩子个体的心理动向 , 用社团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 挖掘每个孩子的优点 , 并倡导积极阳光的班级文化 。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采访人员 张雪 文并摄
流程编辑:u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 , 未经许可 , 不得转载或改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