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昨天我在家跟一位喜欢老庄的朋友,一杯清茶坐而论道,本来挺有意义的开头,但不知朋友突然想起了什么,没头没尾地哀叹一声:“落魄啊,今日熬,明日熬,何日不熬。”我问:“怎么说起了这话?”朋友沉默不语,我也只能闭嘴不再问。所谓的“坐而论道”,就这样不欢而散。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送走朋友,我独坐书桌前,把玩着朋友的那句话,依不得其意。于是随手翻开近来正在看的《庄子》。一则道家故事,映入眼帘,看毕后我微微一笑,说:“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可豁然开朗!”山林清新,人们劳作在其中,忙着砍伐树木。庄子带着弟子,路过这片清新又忙碌的树林,一路边走边谈着。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突然,师徒两人停住脚步,不约而同地看了看不远处一颗高大,笔直的大树,又瞅了瞅一位伐木人,万分奇怪。因为这个伐木人,舍掉了这棵大树,正在伐其他比较小的树木。庄子便来到他身边,指着那棵大树:“这么好的木材,为何不用?”伐木人瞥了眼大树,说:“什么好木材,根本没用,要它干啥?”庄子点头,对弟子说:“这其实就是无用的好处,这颗大树正因被视为没用价值,才得以颐养天年,长得这么高大。”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如此,师徒两人走出山林,来到了朋友家。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连忙热情招待,命仆人去杀饲养的大雁。仆人问:“咱家有两只,一只会叫,一只从来不叫,杀哪个啊?”朋友道:“这都不懂吗?那只会叫的大雁有用,留下!杀那只不叫的,它没用!”烛火中,弟子愁眉苦脸地问庄子:“您曾指着大树说,无用的最大好处,就是能颐养天年。可那两只大雁怎么回事?无用的反而被杀掉,有用的活了,这怎么解释?”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庄子微微一笑说:“从这两件事中分析,最好的位置,似乎是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如此可进退自如了,对不对?”弟子点头,庄子接着说:“可惜还是会发生问题,因为这叫首鼠两端,往往死得更快!所以,不如站在道的立场上。有用也好,无用也罢,哪怕赞誉和诋毁,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因为道法自然,以和顺自然为原则。如此一来,所谓的荣辱,兴衰,聚散分离等,无非如四季轮转,因果轮回,相生相克罢了。所以记住:道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人们嘴中的落魄,无非是人的得失心作怪。所谓: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了,怕失去。失去了,就又哀叹人生落魄。于是一个轮回过后,直至再次开启这种“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怪矛盾,循环反复。这种循环反复,很好理解,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就行了。比如,今天我失去了某种东西,于是感叹人生落魄,叫着:“熬吧!”可明天因得到了某种刺激,立刻就挥舞着拳头,高呼:“奋进啊!”这种状态,是不是跟庄子的故事中,那“无用的大树”和“有用的大雁”很一致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其实也就明白了,所谓的人生落魄,无非得失心在作怪。所以:一个人越落魄时,就应越跟“道”,这种东西亲近,能豁然开朗。这其实便是人间大多数人同有的一种“病”,无论你、我、他,盖莫能逃。而庄子却恰如一位医者,以故事为载体,以“道”为核心,给予治愈。堪称也是一种人间治愈术!
 庄子|庄子:一个人越在落魄时,越要跟这种东西亲近,往往能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我不应独享,朋友如今比我更需要。于是,我给朋友发去了一则短信:落魄啊,今日熬,明日熬,何日不熬?惭愧呦,得时恐,失时恐,时时是恐!很快朋友回信:对联有些不通,道理却通!我被最信任的人,给坑了一大笔钱,过得好不落魄,不过现在我也通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