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

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名字:张文宏。作为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一直战斗在上海抗击疫情第一线,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疫情科普,让他的影响力溢出专业范畴,成为备受大众信赖的“张爸”。
为什么是张文宏?张文宏何以成为张文宏?这个人们熟悉的新闻人物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2020收获文学榜”近日公布入围作品,长篇非虚构榜单中的《张文宏医生》引人关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了解到,本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收获》杂志长篇专号2020冬卷,将首发上海作家程小莹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张文宏医生》。“如果把张文宏这个人物视作英雄,我要写的还是一个普通人。”回顾这次不寻常的人物写作,程小莹坦言,“我喜欢这个人物,希望写出这个人物与这座城市精神上的联系。”
 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
文章插图
“张文宏不喜欢说自己的事情。”这是程小莹为《张文宏医生》写下的“开场白”。《张文宏医生》以“开场白”和“留白”作为首尾两个章节,正文三章各有四节。从第一章的春节序曲、组合拳、上海方案、真心与科技,到第二章的华山路、三代人、传承、相遇,再到第三章的张爸、常识、仁心、瑞安,作家的笔触从上海抗疫的整个过程,深入华山医院感染科三代医者的传承,逐渐切入张文宏这一人物的内核,追究他的起点和一路走过的历程。
 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
文章插图
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千万不要拔高我。”第一次会面,程小莹准备了8页纸的采访提纲,张文宏提出了唯一的要求。
7月,疫情趋缓后,程小莹先后在华山医院本部、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山医院西院与张文宏有过长谈。他不用笔记,也不录音,更多的时候,只是默默观察这位忙碌的医生的工作状态、生存环境。
 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
文章插图
张文宏不爱说自己的事,但只要与专业相关,他就成了人们熟悉的那个“话唠”张爸。“语言上,找到了他的语境,写作就找到了节奏。”程小莹说,与张文宏交谈,时而普通话,时而沪语,“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人、江南人。他不讳言自己有过‘失败的日子’,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他很大的包容,提供了很多机会。”
“一旦和人物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写作就能投入进去。”程小莹提到一个令他至今有些情难自抑的场景。那天,来到公卫中心张文宏的宿舍,作家望见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感慨了一句。忙着处理工作的张文宏却说,自己从未注意到窗外有这样一大片树,“疫情严峻的那些日子,回到宿舍,外头总是一片黑了。那个时候,空调还是打暖气的模式。”
转眼已是盛夏,回头看着身后那个忙碌的身影,作家有些动情。“那一刻,我想到基辛格说过的那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啊,经过了压抑、阴晦的冬日,我们就是被这些看不见表情、只露出眼睛的医生们保护着。而我身后,就是这些医生中最典型、最特别的那个。”
与张文宏的接触中,程小莹感到,这是一个好人、特别为他人着想的人,也是一个特别聪明、身上充满书卷气的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张文宏的医者、师者、学者风范,“生活细节上,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致、温暖。在华山医院感染科,他是科主任,围绕他的其实也都是他的学生。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人物,在情感上容易和他贴合起来。当然,他也是挑剔的。医生阅人无数,识人的眼光很准。”
 医生|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与其说是英雄,他更是一个典型“上海人”
文章插图
经过三个月边采访边写作,国庆长假前,程小莹将完成的厚厚初稿交予张文宏。过了长假,竟收到一本十分完整的修订稿,“逐字逐句,修改痕迹清清楚楚。”张文宏还提出,希望增加作品中关于科技抗疫的内容,“上海方案是有科技含量的,这是他作为专家组组长所强调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