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积蓄|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文章插图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2020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一年,温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医药专家为百姓苦口婆心砍价,“时代楷模”张桂梅使农村女孩们免费上学,又有许多政策带领大批贫困山区纷纷“摘帽”。
但长久以来,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却始终被大众所忽视,他们在镜头看不见的角落里挣扎、隐忍、叹息。
说起僧人,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香火不断的寺庙和云游四方的高僧,或是前些年报道出的寺院“招募门槛”。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求使得网友们纷纷调侃:“这年头,想看破红尘都不行。”
这让人们的心里有了一种印象,好像绝大多数的僧人都是在“演戏”,工作时扮演高僧,下班一切照旧。
 积蓄|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文章插图
实际上,报道中的职业僧人反而是少数,更多的人是为了信仰而出家。
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关于僧人群体出现过的更多社会事件就不难想象,如果他们皆是一群清闲自在的富贵和尚,又怎么会有辽宁僧人沿街乞食、麦桑师父终止治疗、巴翁师父无钱看病的人间悲剧呢?
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在病重之际对身边的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小病从医,大病从死。”
谁曾想,这便是现实中逐渐老去的僧人群体的真实写照。电影里的弘一法师让弟子将药钱捐出去,选择淡然面对死亡,这固然令人钦佩,但也同样令人惋惜。
连一代高僧都无法保障自身疾病问题,又何况千千万万的普通僧人呢。
古时候的寺院设有如意寮、往生寮,来解决这些问题,凡有僧人得了病,便送往如意寮修养,照顾他们的有专门的香灯师,还有请来的医生。
传说世尊如来在成佛前就曾做过香灯师,来照顾生病的僧人。他们认为,服侍病人也是一种修行。
 积蓄|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文章插图
如果僧人得的是不治之症,眼见生存无望,寺里长老将会安排他们到往生寮。
由寺里的全部僧人轮流为他们助念,送他们最后一程,直到僧人故去,届时寺院全部僧人又会聚在一起为他们诵经,做完“送往生”的一套宗教仪式,沐浴、装龛、化身等等。
可到了现代,设施完备,医保齐全,却反不如初,很多师父晚年境况凄凉,他们无儿无女、没有积蓄。
虽然有医保,却也只能报销一部分,根本缓解不了大病的燃眉之急。哪怕危及生命也只能对着佛像静静等待生命的逝去,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精神与物质的终极拷问人们皆以为在这个逐利的时代,世上已经不存在纯粹的僧人,大多如爆出的猛料般酒肉穿肠香车美女过得风光。
他们身披袈裟乘坐宝马,端的是满脑肥肠、满眼金钱利益,毫无出家人的悲悯淡泊,故此忽略大部分虔诚僧众的医疗需求,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
 积蓄|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文章插图
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显示,佛教教职人员的月收入仅有397元,与大众印象大相庭径。
且相当一部分的寺庙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这些都为僧众未来可能要面对的疾病问题和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现代社会唯物主义者居多,宗教本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演化着,它固然存在有被人们批作迷信的一面。
但不可不说,宗教也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使命,它起到的是感化世人、在精神上脱离苦海的作用。根本目的在于净化心灵、劝导人们弃恶从善。
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不止是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门学问。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佛法无边,意思是佛教的学问是无边无际的,人一辈子也学不完。”
可以肯定的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教职人员作为宗教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