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叫卖“围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标题党”,唱的是“空城计”

钱钟书,在学术界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均有巨大成就;同时,在民间也享有大名,不过,那主要的就恐怕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了,对我们大众来说,《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实在就是一座“围城”,令我们望“墙”兴叹的;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几则轶事一本书。“几则轶事”无非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美好爱情,“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豪言,“放眼清华没教授能当我的导师”的狂狷等等了;而“一本书”,就是《围城》。就好像钱钟书先生专门为想入他的“城”的人用这本书开了一个小门似的。
 空城计|叫卖“围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标题党”,唱的是“空城计”
文章插图
《围城》于1947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特别是书中一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击中了无数男女的心,一时广为传颂,遂使《围城》成了婚姻形态的代名词。
不过,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借由爱情、婚姻,在钱先生那“辛辣而不失温情”的讽刺性展现中,我们也窥见了丰富的人性。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讲,《围城》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琢磨,特别是一些饱含人生智慧的话语已经随着时间的积淀成为经典,也悬在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围城”里。
 空城计|叫卖“围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标题党”,唱的是“空城计”
文章插图
01关于流言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当然,这“快”里,除了媒介的作用,更多还是“人心”的作用。对流言,人们似乎天生地充满异样的热情。因为人们对别人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倒并不觉得这种好奇就一定是阴暗的;它其实就跟“生活在别处”一样,别人的生活与外面的世界,总是构成诱惑一个人的风景。正如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所写的那样: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越是幽深如城,越是“窗扉紧掩”,就越是激发好奇,就越想爬上别人生活的“城头”看一看,看而不得,就越是产生联想,就越是离事实越远……
于是,即便不见得有特别的恶意,结果也是恶的。
有句古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之为流言,在于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添枝加叶,并且最关键的是“无须核实”兼“没法解释”。
 空城计|叫卖“围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标题党”,唱的是“空城计”
文章插图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万句》里写到的“喷空”,正是这般模样。
“流言”跟“谣言”是有区别的,流言是可能是真的,谣言则一般是假的。但是它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无须核实”,而每个人都传得热情高涨,添油加醋,理直气壮,甚至到后来都忘了源头是什么。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被流言裹挟着的人的“没法解释”的愤怒、无奈或无助。
你说“清者自清”吗?那你就这样自我安慰吧。
这种情形,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就不举例了吧。
 空城计|叫卖“围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标题党”,唱的是“空城计”
文章插图
02关于秘密
要人知道自己有个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个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恐怕都或多或少存在。
其实还是出于对别人生活的一种“猎奇”心理,希望在别人生活的“城墙”上挖个小洞窥探窥探;拥有“秘密”的人和想听“秘密”的人,都是。
有个成语“奇货可居”,这秘密就是奇货,必须让别人知道我有,但是又不让看,满足于那种吊着胃口不予满足的感觉 。
之所以这样,或许一方面是让人感觉他是掌握了我们常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有关别人“生活围城”里的“独家新闻”似的,对他的能力、资源深表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却又是因为“秘密”一说出来,就失去了那种神秘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