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颠覆性阐释民国历史人物的危害不容小觑


 人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颠覆性阐释民国历史人物的危害不容小觑
文章插图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穿着“革命”外衣的思想意识形态鸦片。图片来源:宣讲家网)
近年来,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对民国人物进行了颠覆性阐释,出现否定正面人物、美化负面人物、以偏概全等说辞。虽说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现代化史观冲击,但也与评价者立场错置、坊间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这种情况已涉及做人立国的根本性问题,应引起注意。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在现代化史观的冲击之下,一些学者产生了以“去革命化”来评判历史的错误思想,在否认民国时期革命人物的同时,对推进所谓现代化发展的人物及其行为赋予过度的正当性。如,有人过度贬低如毛泽东、孙中山等革命人物的历史地位;也有人坚持“殖民主义是近代文明”“侵略有功”的想法,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是否有利于中国走出中世纪,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就该成为分析、评判事件与人物的基本依据”。实际上,革命人物所代表的是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对革命人物的否定和对负面人物的肯定,就是对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否定和民族精神的解构,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建国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和目的即在于此。
二是评价者立场错置所导致其未能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评价民国人物,由此导致戴着有色眼镜去筛选和解读史料,迎合其自身预设的观点,从而颠覆历史评价。如,一些人在评价民国人物时不以人物最主要的言论、行为、事迹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反而强调一些侧面因素或细枝末节,甚至以“碎片”代替全面。以对袁世凯的评述为例,有学者认为袁世凯称帝是外国使节怂恿、其子袁克定推波助澜而引起,其错并不在袁世凯;还有人通过袁世凯发展经济、救济百姓、关注民生与教育等历史行为,得出袁世凯道德品质高尚、领导才能非凡的论点。这些言论以偏概全,全然无视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缔结《二十一条》等错误的历史行径,以袁世凯小的善举而否定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定论。
三是脱离历史语境或因坊间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而对民国人物进行错误评判。如,有人认为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攘外必先安内”,致使1931年至1935年间中国先后丧失东三省、华北地区及上海周边等大部分领土,造成日本侵略者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危险局面。因此,错误地认为当年蒋介石先统一内政后举全国之力一致抗战是正确的选择的人,实为忽略了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紧迫性以及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的大好形势。再如,网络上诸多打着“还原历史”幌子的言论,通过所谓的“考证”得出一些不实信息,极力美化民国历史,影响了影视界、文学界等相关文艺作品的表达,使其出现很多不严谨甚至违背历史事实的叙述。如电视剧《少帅》对张作霖“草莽英雄”“重情重义”等人物形象特点的刻画着墨就很重。
综上可见,民国人物评价的颠覆性阐释问题错误地引导了部分公众和学者对民国历史的认知。更为严重的是,对民国人物评价的颠覆性阐释,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假手历史评价,对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否定,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立国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其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人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颠覆性阐释民国历史人物的危害不容小觑】(参见:《近年来民国人物评价的颠覆性阐释问题探析》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