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当我们提起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明清两代八股取仕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穷酸秀才、或者是意气风发却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的形象。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前,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他就是语文老师口中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文章插图
提起辛弃疾,我们对他的了解多是从语文课本中学习他写的词开始,作为“词中之龙”,他不仅写出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与恬静;也写出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转与惆怅;更写出“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气势与壮阔。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他是一位豪放派词人,而我们出于对古代诗词文人的误会,总以为辛弃疾也是一个意气风发、虚张声势的文弱书生。然而,真实的辛弃疾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猛人,他曾在二十出头时就拉起2000多人的抗金队伍参加起义;也曾亲率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活捉叛将,来去自如;更有平定茶商叛乱,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的辉煌政绩。
 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文章插图
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的北方,在他出生之前那片土地就已被金国占领,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是目睹和经历过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在敌占区出生长大辛弃疾在祖父辛赞的影响下,从小就有一颗收复河山的雄心。而且,他的家人对他也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弃疾”,希望他能像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一样,身怀报国大志,为国家建功立业。为了将辛弃疾打造成霍去病一样的人物,他的家人从小就为他遍寻名师,对他进行严格而又系统的培养,文学、武功、兵法样样不少,最终辛弃疾成长为文武兼备的全才。
 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文章插图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再次大举南下入侵,在其占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时年21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一批两千人起义军,随后率军投入另外一支声势浩大耿京起义军中,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然而,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他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思想意识淡薄,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辛弃疾得知以后二话不说,骑马仗剑,星夜追凶,义端见到气势汹汹的辛弃疾,魂飞魄散的大叫道:“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连连告饶,然而辛弃疾并没有心慈手软,手起剑落,义端身首异处,当辛弃疾带着义端的头颅和帅印回营后,起义军的将士们对他另眼相待。
 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文章插图
公元1162年,在起义军中已小有威名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然而当辛弃疾刚联络上南宋朝廷的时候,起义军的内部却发生了巨变,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杀害。在他完成联络任务返回的途中,得知义军变故的消息后,辛弃疾临危不乱,迅速召集了50余人信得过的人马,突袭了叛徒张安国所在的营地,当时叛军营地有精兵数万,然而叛军刚刚得到金主的封赏,正纵情享乐,戒备松散,也没想到辛弃疾敢如此大胆的闯进来,还没反应过来,叛徒张安国就被辛弃疾一行人掠走,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几十人的小分队进入几万人的大营中掠走敌军大将,来去自如,如此传奇般的壮举大震南宋朝野,连皇帝也连连称赞,这壮举也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抹上了最具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