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一带一路,王船开路。”厦门非遗专家组组长、原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对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如是评价。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12月5日,福建厦门市钟宅畲族社区举行“送王船 做好事”传统民俗活动。中新社采访人员吕明 摄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报送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中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马来西亚勇全殿是马来西亚送王船的保护传承单位,保存了马来西亚送王船完整资料。马来西亚勇全殿供图
习俗:东北季风起时举办
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厦门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苏华琦告诉采访人员,“送王船”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送王船习俗由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图为送王船游街队列。中新社采访人员吕明 摄
闽南人称海难遇难者为“好兄弟”,称“代天巡狩”的地方保护神为“王爷”。送王船仪式开始时,人们聚集在海边欢迎王爷来到宫庙,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并将他们从孤独、漂泊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也因此,当地俗称送王船为“做好事”。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马来西亚勇全殿供图
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图为送王船游街队列。中新社采访人员 吕明 摄
厦门大学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石奕龙自上世纪90年代就研究送王船,参与申遗文本编制。在他看来,“王”,可以视为“一个代表玉皇大帝出巡的大臣”,为地方驱邪赐福。送王船延续几百年,唤起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安。中新社采访人员 吕明 摄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送王船阵头表演。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斌 摄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送王船阵头表演。中新社采访人员张斌摄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送王船阵头表演。中新社采访人员张斌摄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送王船阵头表演。中新社采访人员张斌摄
 马来西亚勇|这,就是送王船!
文章插图
送王船阵头表演。中新社采访人员张斌摄
非遗专家们认为,送王船作为集体行动,有助于减缓海难等突发事故给民众带来的心理震荡,具有重建社区联系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送王船所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