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和妈妈们一起聊天 , 经常听到类似的场景:
“我家孩子每天上学迟到 , 做什么都慢吞吞的 , 非要不停地叫他好多遍 , 才动那么一点点 , 天天如此 , 怎么办啊?”
“我家孩子写作业特别慢 , 坐在他身边半天才动一下笔 , 一写作业得好几个小时 , 催他一下 , 他就写一点 , 不催他就不动 , 再这样下去 , 我自己快疯掉了......”
很多时候 , 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 催促孩子的方式基本也是千篇一律的 , 快点起来 , 快点、快点......
重复10来次 , 孩子虽然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 , 却是一脸的不开心 。
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本文插图
催促孩子 , 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 , 它能教育孩子 , 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 。 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 , 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 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 , 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 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
没有孩子愿意被催促 。 试想一下 , 作为成人的我们 , 如果身边一直有一种声音催促着你赶紧做这做那 , 这会让人心里很不安 , 也让人感觉到不被信任 。
“又被催促了 , 是不相信我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吗?""是因为我做事慢做不好吗?"
催着学习、催着写作业、催着找工作、催着结婚生孩子 , 如此种种 , 当你完成了每一个被催促的事件后 , 回头想想 , 这样的过程你开心吗?
当一次次的等待被动安排的时候 , 内心有没有愤怒、不安和惶恐?
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本文插图
那么 , 相反的 , 相信被父母一直催促的孩子心里的感受 。 他的愤怒、不满、委屈、不值得被信任、内心的惶恐和不安 , 就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慢吞吞 。
他以这样的方式在抗议 , 就像很多成年人以拖延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样 。 他不是不能快 , 而是他不愿意快 。 你不是想让他快吗?他偏不 。
既然你能够安排他全部的生活 , 他也可以选择被你推着走 , 让你着急让你焦虑让你不安 。
亲子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对抗 。 在对抗中 , 上演一幕幕爱恨情仇 。 长此以往 , 亲子关系变成一部家庭大片 。
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本文插图
“我都叫了你那么多遍 , 我都给你讲了那么久 , 我都提醒了你好几次 , 你还这样?”不得已 , 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 , 就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冲突 。 而这 , 并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首先得学习合作 。
有个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他和女儿的故事 。
有次他很急切地要带着女儿出门去参加定时的活动 , 可临出门时女儿却在水缸里玩起了泡泡 。 这种乐趣让她忽视了爸爸要出门的需求 。 这时爸爸并没有立刻催促孩子 , 而是如实的告诉孩子:爸爸赶时间 , 要马上出门了 , 如果你愿意陪爸爸出去 , 我保证 , 回来的时候我能把这些泡泡变成各种颜色、各种稀奇古怪的形状 。 孩子听了 , 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 他也顺利地带着女儿出门了 。
我欣赏这位爸爸的智慧 。 你蹲下来 , 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 , 去看到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 , 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 , 去尊重他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 才可能建立起充满温暖的合作性关系 。
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本文插图
【一句“孩子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这位爸爸他先放下了自己的焦虑和急切 , 不是以高高在上的父亲身份去逼迫和催促孩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