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华斌
无锡问字楼主人,嗜读书、勤思考,尤爱金石印章、紫砂刻画,终日沉浸在问字楼里阅读、写字、画画、赏物、品茗,日复一日,求索不息。
华斌的书房,在家中第二层。空间偌大却显得充盈,墙上的画作、柜顶上的爱物、桌案上的书籍,一眼望去琳琅满目的。
“我不喜欢书房太整齐,整齐了自己就不舒服了。”书架上的书没有分门别类的排序,它们依着华斌近期的喜好和研究方向调换位置,最近要翻阅的书尽可能被堆在案头或是书架上触手可及的地方。画案上,笔墨纸砚外,右手边时常放置一只吹风机,想来是方便挥毫之后顺手拿起即可吹干笔墨。
随性自在,他说,这书房里有他自己的“烟火气”。
文章插图
取名“问字”
华斌美术科班出身,热衷书法、绘画和印章的创作。而写书法、刻印章,又须得对文字了如指掌。
“印章、书法所用的字一般都是上古文字,比如说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书到隶书等等,这最晚的也要到秦汉了。”想要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十多年前,华斌就开始对古文字学产生了兴趣。
文章插图
谜一般的古文字,让华斌充满好奇。“现在认为这个文字是这样的起源和意义,也许过段时间就会有出土的文物来证实你的观点正确与否。就像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虽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正确。”
他说,现在是一个幸运的时代,近现代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让古文字的研究不再那么闭塞。新的发现、佐证、定义……在一次次解开古文字身世之谜的同时,也悄然打开了华斌的创作源泉。
十五年前,华斌拥有了这间书房,便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做“问字楼”。
另外一个“我”
70后的华斌从小嗜书,书房里的书多是自己淘来,购书也是他每月生活开支中最大的一笔花销。
聊起买书的经历,华斌心生感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的网购他并不大接受,买书去书店已是习惯。身在无锡,周边的苏州、上海、南京、杭州都是常去的“据点”,偶尔也要往北方去,来来往往,脚步基本遍布了全国各地的书店。
那时,逛书店是华斌每天必做的日常,并非一定买书,而乐于享受逛的过程。“挑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现’,在熟知的书类里遇见一本新书, 像遇到一个新朋友;有时也会偶然发现寻觅已久的书,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这过程,身心都是愉悦的。”
【 华斌|问字楼里的“烟火气”】不过,近两年买书的方式在悄悄变化,华斌自己也没想到,手机网上购物的便捷几乎改变了他逛书店的习惯。“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书,只要每天去取包裹,其实也蛮好。”
文章插图
虽然不再每天逛书店,但对新知的渴求、阅读的习惯依然根植在心里,书房里的书也日益增多,从传统古籍的经史子集到金石书画,还有考古、器物和收藏方面的书。不知不觉间,问字楼陪伴华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日积月累地丰满起来。
一次,华斌不经意看到十五年前书房的照片,内心诧异:“哎呀,当时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感触,宛如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我好奇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诧异?
“因为觉得陌生,这个陌生感来自于气场的不同。
当时一百多平的书房对我来说,太大了,完全无法操控它的气场。而慢慢的,我感觉它变得越来越小,到现在都已经有些装不下了。我在经营它,它也在养我,我们共同成长,它也就是另外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