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他与鲁迅曾是同窗,为何从不提及鲁迅?是产生分歧,还是另有原因


 中国|他与鲁迅曾是同窗,为何从不提及鲁迅?是产生分歧,还是另有原因
文章插图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鲁迅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巨匠,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领头人,陈寅恪被国学大师吴宓盛赞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就这样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竟然很早就认识,而且交情不浅,他俩曾是同窗、挚友,但是在鲁迅成民族魂后,他们为何再无往来呢?是产生了分歧吗?鲁迅和陈寅恪的相识,和他的哥哥有很大关系。他的哥哥和鲁迅同船出海求学,就这样小小的他和鲁迅相遇了。到日本后,他们又在弘文学院一起学习日语,虽后来陈寅恪因为足疾辍学,但他俩在同学两年的时间里,朝夕相处,同窗友谊十分深厚,以至于在鲁迅后来的日记多次出现他的身影。但陈寅恪却再也没有提过鲁迅。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代表人之一,他写下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的性情刚正不阿,直爽无比,对于那些依然写古文而且固执的守旧派,他会怒气冲冲的对其口诛笔伐,不留情面。
 中国|他与鲁迅曾是同窗,为何从不提及鲁迅?是产生分歧,还是另有原因
文章插图
但是对陈寅恪似乎格外的好,从未见过鲁迅声讨过陈寅恪的文章,这和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鲁迅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也做到了,对于敌人的指责,他从来没有惧怕妥协过,但是对于人民大众他甘心俯首听命。鲁迅在校期间对于自己所学课程没有兴趣,反倒是对于中外的文学有很大的兴趣。他曾表示他当时修习课业就是为了挣钱,而课外的文学读物才是他所钟爱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鲁迅早就认清了日本和沙俄的本质,他明白医者不可以医心,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只可以先改变中国人现在对于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思想的先进对于陈寅恪后期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后来陈寅恪与别人交谈时还经常引用鲁迅的观念。鲁迅对于国事的认知和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也深深吸引着陈寅恪,陈寅恪早就表示过鲁迅是可以成大事的人。回国之后鲁迅凭借着自己的深厚的文学底蕴,迅速崛起,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想的领头人,他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改变自己的现状。
 中国|他与鲁迅曾是同窗,为何从不提及鲁迅?是产生分歧,还是另有原因
文章插图
陈寅恪后续的发展也是极好的,他选择了任教名校,并有很多著作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国近代写下《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曾评价道: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后来陈寅恪再度出国,鲁迅出席他的送别会。在聚会上,陈寅恪与鲁迅一同回忆了当时两人在东京读书时的趣事,感慨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头挨着头,捧书夜读,彻夜交谈。那样的时光静谧而又美好,值得他们用一生去记忆。明明是关系特别好的两位大师,但在陈寅恪再次归国之时,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鲁迅的身影。对于两位大师级人物之间的友谊,所有人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陈寅恪之后仿佛忘了鲁迅这个人物的存在。正所谓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中国|他与鲁迅曾是同窗,为何从不提及鲁迅?是产生分歧,还是另有原因
文章插图
其实陈寅恪从未忘记鲁迅,毕竟鲁迅名气那么大,几年同窗友谊更是不能说忘就忘。一直到晚年,陈寅恪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才有了相关言论。,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并且在生命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讲代表着高度的认可。陈寅恪后来曾经表示过,他之所以对于鲁迅闭口不谈,是因为他怕别人把他当成蹭热度的人。这也算是他晚年第一次提及鲁迅,他选择自己默默地走着这一条漫长无尽、枯燥无聊的文学之路,他不想无论何时何地都被别人拿来和鲁迅比较。而且在鲁迅已经逝世的时候,他不想为了文化奋斗了一生的好友,还被人从“棺材里拖出来”对比,他想还鲁迅一片安宁。最后陈寅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令人仰望的一代大师,成为时代的标杆,他的学识修养被傅斯年称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被评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先生性格向来孤高且自尊,伏案疾书,一生低调为人。陈寅恪先生是可敬的,坚守初心,拒绝用他人去名气来为自己赢取利益。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和鲁迅的创作之路提供了一片净土,也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心灵的安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