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西省|说说三个姬姓杨国之前的早期杨国,以及“烛之武退秦师”

一、姜姓杨国、姞姓杨国:在西周、春秋时期,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先后有三个姬姓杨国,而在之前,早期,则有姜姓杨国,姞姓杨国。最早的杨氏,出于古杨国。古华夏语:杨、扬、羊、阳,通用。最早的杨氏,源于炎帝后裔姜戎的一支。杨人为姜戎一支,始居“阳纡之山”的杨水,其地点是今陕西洛河以东,《山海经·海内北经》曰:“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西南注于洛。《左传·僖公十一年》记载:扬、拒、泉、皋之戎,皆为姜姓。杨水即扬水、阳水,即今陕西省黄龙县境内的石堡川,其水正是西南注入北洛河,今有杨窑科村,即古杨人始居地。夏同盟时期,姜戎中的杨、吕等族,一同东迁至今山西省一带,其中,杨人迁到临汾市洪洞县一带,建立了姜姓扬国。且说,在今山西境内,当时的鄂河流域,有姞姓鄂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一带,其国人善长捕、养鳄鱼。商王武丁时期,鄂国发展壮大,分出一支姞姓鄂人,东进,跨过汾水,灭姜姓扬国,建立了姞姓杨国。1993年,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集北赵村一带的晋国故绛遗址,在编号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考古学者们根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是“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姞姓杨国仍然有捕鳄鱼的传统,华夏的鳄鱼因而称为扬子鳄。当时,今山西一带是亚热带气候,后来,北方变得寒冷,扬子鳄遂南下到长江流域。
 今山西省|说说三个姬姓杨国之前的早期杨国,以及“烛之武退秦师”
文章插图
扬子鳄姞姓杨国灭于西周中期。之后,则是先后三个姬姓杨国。二、嬴姓杨国与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秦国由大夫封地升级为诸侯国,渐渐崛起。在今陕西洛河与黄河之间的河中之地,有秦国领土、晋国领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河中的秦国领土,包括了以前姜戎杨人的领地,因此,秦伯将其公族封于该地,出现了嬴姓杨国。
 今山西省|说说三个姬姓杨国之前的早期杨国,以及“烛之武退秦师”
文章插图
陕西洛河与黄河之间的河中之地嬴姓杨国的某一代领主,即秦国大夫杨孙。西周、春秋时期,国王以下为诸侯,诸侯的爵位,早期其实是由父系传承而来,包括五代人:第一代,公,祖父辈;第二代,伯、叔;第三代,自己这一辈;第四代,子;第五代,男,即孙。后来不再是辈份了,演变为等级,再后来,结合侯爵,演变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又可分为三大等级:公侯为第一等;伯爵为第二等;子男为第三等。参看晋国两部相争时期的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等,随着实力增强,等级越来越高。秦国爵位是伯爵,而嬴姓杨国,爵位是男爵,当时还是称孙,因此,嬴姓杨国领主称为杨孙。《左传》中有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其过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经过郑国,郑文公对重耳无礼,后来,秦穆公出兵,帮助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出兵,进攻郑国。率领秦军的三位秦国贵族大夫,皆为秦国公族,嬴姓,包括:杞子、杨孙、逄孙。杞国,姒姓,夏禹之后,夏同盟时期,封于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商王国时期,灭杞国。武王伐纣,周王国取代商王国,周武王找到杞国后裔东楼公,将他封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后来,由于受到宋国以及淮夷的不断进攻,杞国逐步迁回了山东故地。逄国,姜姓,封于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商王国时期灭亡。逄,PANG,二声。商王国时期,今山东一带有嬴姓族人,是商人的近族,在杞国、逄国被商王灭了之后,赢姓族人接管了这两国故地。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两次商周战争,夺得杞国、逄国等地,嬴姓族人被流放,其中一支一直到今甘肃一带,后来建立秦国,秦人在西部建立了新的杞国、逄国。杞国为子爵,领主称为杞子;逄国为男爵,领主称为逄孙。因此,出现了秦国大夫杞子、杨孙、逄孙三位秦国大夫,随同秦穆公,率领秦军出征郑国的故事。郑文公料敌不过秦晋两国联军,正在恐慌,有人向他推荐了郑国烛邑的老英雄武,他急忙请出老英雄,但烛之武辞曰:“臣在壮年时,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郑文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这才答应出山。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秦穆公,曰:““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不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也就不敢来麻烦您了。您知道,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秦国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城池。然而惠公早上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夺取秦国的土地,它又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东道主”一词,出于这一段谈话。秦穆公听了,恍然大悟,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命令秦国大夫杞子、逢孙、杨孙,率一部分秦军,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于是,晋文公也率晋军离开了郑国,撤回。郑国得救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