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腾讯情感」约稿,作者春梅狐狸。
“世纪”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时间坐标轴中一个很大却又能努力触及的一个单位,100年是人们理想的寿命,却也是沧海桑田的起点。那么,这一个世纪、这一百年,我们的婚礼变化了多少?又从中折射出什么?
传统婚礼:远去的旧俗
这里的传统婚礼,并非是如今经过包装的中国风婚礼,而是真正的繁琐的从儒家礼制典籍《仪礼》和《礼记》中的“六礼”演化而来的缔结婚姻的程序。“六礼”其实是六道程序,包括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如果和现在的婚礼习俗对比,其实只有最后一道“亲迎”才算得上结婚典礼的一部分,前面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婚姻协商和登记手续。
文章插图
(《清俗纪闻》插图:亲迎)
事实上,“六礼”的这一套程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改变了许多。尤其对于一般平民阶层来说,只能算勉强符合“六礼”的大致规范。有一些在民间十分盛行的婚礼程序便与它无关,比如“铺床”,类似布置新房的程序,一般由父母在世、儿女双全的妇女来完成,从宋代开始变成了婚礼很重要的步骤。还有一些地区依然盛行的新娘不可足沾地、新娘跨火盆的仪式,也可见于古人的记载。还有“回门”这种婚礼的后续,其实也源远流长。
在传统婚礼中,往往难觅新人的踪影,担任主角的往往是双方长辈以及前来道贺的亲友。《礼记·昏义》里解释婚礼的意义时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意思是说,婚礼是两个家族的结合,重要的是传宗接代,所以便有了“六礼”中前五个程序,最后才是宴请亲迎。所以新郎新娘只是作为家族一份子出现的,他们自身的所思所想则完全不重要。
这种现象也被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所捕捉到。第一个广泛拍摄并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就在自己1873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里“新娘和新郎”这一章节就特别提到:“在婚礼举行前,真正的双方当事人对婚姻的安排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发言权。……没有那种让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中国人的婚礼从头到尾都沉闷无趣,很多时候它往往是一场充满失落和眼泪的人生的开端。”在他照片记录下的新人,也大多神色木讷,毫无喜气,年轻的脸庞上更加没有对人生新阶段的憧憬。
文章插图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新娘和新郎)
文章插图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旗人新娘)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文明婚礼:平等的追求
而随着性别平等、恋爱自由的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传统婚礼也开始受到进步青年们的质疑。最早在清末时期就有知识分子开始带头提倡所谓的“文明结婚”、“自由结婚”,由于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这股潮流最终在民国时期才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逐渐形成气候。
所谓“文明结婚”就是不再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决定婚姻的结合,而是重视婚礼中双方新人的意见。这个婚姻确定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相亲,由介绍人根据男女择偶标准安排会面,中意结合的签定婚书,婚礼仪式也以简洁的西式为主,一般只准备戒指和婚服。尽管也需要父母的认同,但整个过程中父母只是监督的作用,证婚人的角色更为突出。
推荐阅读
- 张无忌有两位传人,两人虽得了张无忌“真传”,却死于同一人之手
- 俗语“四十莫管两事,五十莫管两人”,老祖宗的忠告,受用无穷
- 黑龙求亲不成作恶多端,笛女吹笛化解一切,两人竟结为夫妻
- 有翡从殷沛和这两人说起,小人物悲剧里的人性之光令人动容
- 红楼梦中最美的那段天作之合,却因两人性格缺点导致双方遗憾
- 两人结婚40余年无交流,是鲁迅心太狠,还是朱安太固执
- 薛宝钗和林黛玉,谁的教养最好两人的贴身丫头早就说明一切!
- 两人相差30余岁,张大千和徐雯波如何走到一起了?
- 两人因三个缺点被宋江赏识,其岗位重要性超鲁智深武松李逵林冲
- 孙悟空连面都不敢见的大神是谁?两人兵器或都出自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