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科举考试自隋朝创立后,成了历代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也可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成为官僚阶级。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之路越来越坎坷,“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已经成为极少数才能实现的愿望,大多数士子只能在一次次落第中蹉跎人生。
文章插图
随着应试考生的不断增多,主持科举的考官们同样也有自己的苦恼。自朱元璋将八股文确认为科举文体后,明清两代的科举命题被限定在四书五经之中。据统计,四书五经只有十七万字左右。而朝廷有明文规定,考题不能重复,这样一来,考官们就要在十七万字中绞尽脑汁出题。有人会说,四书五经有十七万字,难不成还不够出题的吗?笔者列出一些数据,读者们也就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例,全国16个省举行乡试,每省出题八道,全国乡试命题总数就是128道,这些题目都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将全国县试、府试和院试、科试所命的试题加起来,保守估计也在八百道以上。这仅是一次乡试、会试所产生的考题,若是乘上明清开科的次数,考题总数就多达十六万道。
文章插图
因此,乡试主考官们为了出题,只好挖空心思,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四书五经中的文字进行组合时,往往会将数句完整的句子打乱,组成一个考题,此谓“截搭题”;或将几句内容互不相联的话捏在一起出题,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不当断的地方断开,使考题显得新奇、诡异、冷僻,此谓“割裂题”。考生们若是遇上这两种考题,即便是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也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能否取得功名全靠命。可话又说回来,考官们出题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考题太过离谱会遭到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甚至还有杀身之祸。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就因出题不慎几乎丢了命。
文章插图
俞樾,道光三十年进士,后受咸丰帝赏识,外放河南学政。他不仅擅长写八股文,而且也是公认的命题高手,尤其他的“割裂题”被视为一绝。咸丰年间,俞樾在担任河南学政时,命了三道他自认为很有创意的割裂题:第一道为“君夫人阳货欲”,是以《论语》季氏第十六“邦君之妻”章末句“异邦人称之为亦曰君夫人”,与阳货第七十首句“阳货欲见孔子”隔篇截搭而成;第二道题为“王速出令反”,是由《孟子》中的“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截搭而成;第三道题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是由《孟子》中“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一句割裂而成。俞樾的这三道考题一出,舆论大哗,有人将他的三个题目连起来,“君夫人阳货欲”“王速出令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然后指责他有重大的政治问题。俞樾自己仔细一看,全身直冒冷汗,这可是句句都要命啊。
文章插图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头一道题目可以理解为皇后想红杏出墙,这是欺君罔上,毁谤王室成员;第二道题“王速出令反”显然是在鼓动王室成员造反;第三道题就更严重了,表明自己要谋权篡位。俞樾越想越害怕,也觉得委屈,他自己命题时原意并非如此,虽有戏谑成分,但绝不敢有不臣之心。按照他的意思“王速出令反”中的“反”字诗通假字,通“返”,《孟子》中的意思是:“大王下命令,将俘虏尽快释放,让他们回家吧。”因此,这个“反”字,绝对不是造反的意思。而“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的意思说:“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子,我准备离开这里”,显然,这句话也不存在政治问题。
推荐阅读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此人虽在梁山扮演不起眼小角色,但却对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贾宝玉最后去了哪里脂砚斋的一句批语说出了最终归宿
- 中国“从未改名”的一座城市,沿用3000多年,只因出了一位美人
- 无天占领了三界,为何三清、鸿钧不出手如来说出了答案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
- 黄庭坚的水仙花,写出了水仙的清俊与洒脱,直追屈原魂魄
- 此人为三个女儿挑女婿,结果选出了三个皇帝,号称古代岳父第一人
- 中国有一个省,人口过亿,名将宰相出了一大堆,却从来没出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