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甄嬛传》太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视剧和历史事实脱节的现象呢?简单归类为剧组不考究,其实并不合理。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的原因。
一是影视剧和纪录片的差别。纪录片是要完完全全复原历史事实的,所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应该也不能有。
影视剧就不一样了,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演绎,故事是假的,人物是假的,只是借用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它的表现方式更接近的是戏剧。
服化道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号的象征意义,本身象征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和处境,像是京剧中的脸谱,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甄嬛在“黑化”前后的妆容变化,也是这种象征符号的体现。龙华是作为它整体的一部分,自然就会体现这种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的差异。
二是大众的惯性思维。服化组也许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周全,没想到要让一个小小的配饰承担得太多。
但是在大众的惯性思维里面,皇家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地方,不容许出一点点差错,别说是一个龙华,就是一根头发丝也是有自己特定地方的,多一根,少一根,那都是对于皇家等级的亵渎。所以这就出现了过度解读的现象。
文章插图
这也许不是影视剧本身的错,但是也不应该被影视剧里的现象给骗了。这也就是说清宫剧里的龙华,同历史本来就不一样,历史上没有龙华这个名字,它也没有体现后宫妃嫔们待遇和地位的问题。
但是如果说是服化组为了影视剧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考虑得多,那么它也许就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被赋予了代表后宫妃嫔们在剧中的现实处境的含义。
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有时候想得太多了,有时候又想得太少了,总归是想得不一样才会曲解了本意,本来也是不用的。
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移花接木,话传了几次,话就变了原样。误会和谣言只是一线之隔,传播得多的误会就成了谣言,没能传出去的也就是个误会。随便说说的话给人当了真,澄清起来却叫人犯了难。
文章插图
《甄嬛传》
土气但真实的领巾
说了影视剧里的龙华,说回历史上的围脖。没有高大上散发着贵气的名字,就是很普通地叫“领巾”。领巾不是满清独有的配饰,但是算是在满清发扬光大的,在旗袍上也需要戴领子。
大诗人韩愈就在他的诗《赛神》里面就提到了:“白布长衫紫领巾,差料未动是闲人。”
那还是唐朝时候,类似于现在的围巾,披或系在脖子上的织物统称为领巾。再往前推,魏晋南北朝时候,围在领子四周的装饰性织物也叫领巾,北周庾信的《春赋》里面,“穿珠帖领巾”,春寒料峭时分,虽然衣衫薄了,但是微凉的天,还是会叫人围上丝巾,美丽但不“冻”人。
要是往后数,最熟悉的领巾那必然是少先队员胸前飘扬的红领巾。而满清的领巾自然也是没有这样令人生出敬意的由来。作为女子便服上的领巾就是用来代替领子的。前文提到,满清的传统服饰没有脖领,因此也有称领巾为“围脖手绢”的说法。
【 佩戴|别让电视剧骗了,清朝妃嫔佩戴的白领子不是为好看,原来另有其用】说起来也是略带土气,除了为了好看,清人的领巾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御寒,和古时候其他领巾区别无二,放到现在看也是和围巾差不离。
文章插图
100 年前的中国古代照片
除了女子便服上的领巾外,其实男子官服上也是有领巾的。因为男女平等,满人的传统服饰无论男女都是没有领子的。因此,除了夏日的三伏天,穿官衣的男子也会衬上一件“领衣”或者是戴上一条假领子。
推荐阅读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历史上这5位大将军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马未都藏品众多还不缺钱,为何从不佩戴“玉”?原因很简单
- 70年代罕见的老照片:胸前佩戴大红花是荣耀的象征,老师在课堂教授古诗
- 清朝佟佳氏出了哪几位皇后 佟佳氏后人如今姓什么
- 从小说《有匪》影视化成电视剧《有翡》说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