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牙医改行作家的余华:自由生活成就自由思想( 二 )


美国有一首民歌叫做《老黑奴》,歌词大意是一个故事,老黑奴一家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理而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老黑奴却一直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余华颇受影响。1993年,小说《活着》横空出世。在这段时间里,余华的第一段爱情也不期而至。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一位叫做潘银春的女子闯入到余华的世界当中,漂亮的容貌,出众的能力让潘银春身边的追求者并不少,其中就有余华。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当余华提出想要和潘银春见面的时候,潘银春几乎不能拒绝。欣赏透过窗帘,从屋里射出来的光线,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浪漫的事。1985年,在余华26岁的时候,两人结婚了。同在文化馆的工作让两人拥有很多共同话题。但不曾想,甜蜜的生活在几年后就消失不见了。
 生活|牙医改行作家的余华:自由生活成就自由思想
文章插图
正值青年的余华想要闯出一番事业,于是两次前往著名的鲁迅文学院进行进修。而潘银春则留在小小的县城当中,一直期待着能够生个孩子,过安逸的生活。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幻想为两人之后的矛盾埋下了祸根。在北京的生活异常艰苦。为了节省开支,余华住在仅仅只有九平米的狭小地下室。由于辞掉了在文化馆的工作,余华不得不依靠自己妻子的工资过活。此时,陈虹出现了。在鲁迅文学院进修的余华遇到了许许多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创作风格迥异,但是都满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想要大干一场的激情。大量中短篇小说在与同学的讨论,文学精华的汲取之后,如同泉水一般涌现出来。
 生活|牙医改行作家的余华:自由生活成就自由思想
文章插图
陈虹,进修班里余华的同学,作为一位诗人,一位编剧,与余华的相遇就好像是命中注定。陈虹经常会在周末来到余华的出租房,给他做一些家务,照顾他的起居。有了陈虹的帮助,余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趣味。两人都向往充满激情的生活,感情也迅速升温。1991年,余华同自己的妻子潘银春离婚,半年后与陈虹结婚。两人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忍受着生活的艰苦,却也为两人都爱的文学创作一起努力着。余华的一些电视剧剧本都平平淡淡,他开始陷入到创作的瓶颈当中。在创作小说《活着》的时候,余华陷入到无尽的暴躁、愤怒当中。在余华的构想当中,《活着》的整个故事将会以上帝视角展开,但是情感渲染,情节设置等方面却达不到余华心中的预想。陈虹一句“不妨试试第一人称”点醒了余华。从此,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开始展开。
 生活|牙医改行作家的余华:自由生活成就自由思想
文章插图
《活着》一书是余华的成名作。这本书主要内容没有太多的新奇,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徐福贵从家境优渥,到后来因为赌博而一贫如洗,所有家人先后去世,只剩下了徐福贵与一头不会说话的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张艺谋导演有一部作品就叫《活着》,用的就是余华的作品改编的剧本。拿到《活着》初稿的那天晚上,张艺谋一晚上没睡,一直在看他的新作。因此,他改变将《河边的错误》改编成电影的决定。1994年,《活着》正式上映,观众好评连连,斩获诸多大奖。《活着》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余华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积淀,更离不开陈虹的帮助。平凡的故事,朴素的语言,没有任何的煽情,有的只是极端情况下,底层小人物在人性和生存本能之间的苦苦挣扎。生活的不幸,家人的相继离去让徐福贵这个角色的一生更具悲剧色彩。
 生活|牙医改行作家的余华:自由生活成就自由思想
文章插图
《活着》,让余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作家,许多人将其成为“先锋派”作家的领头羊、“中国残酷写作的代表人物”。《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优秀作品,让我们能够一直看到对苦难的迷恋,对人糟糕生存状态的思考。而余华的文笔,也就像他曾经手中的那把钢钳,拔掉了牙齿,露出了模糊且腐烂的血肉。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