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她们是古代正妻们的备胎,男人最多只能娶八个,地位比妾要高

古代男子除了可以娶妻之外,还能纳妾,虽然不允许三妻四妾,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很少有人知道,介于妻和妾之间,还有另一种身份称为“媵”,媵比正妻的地位低,但要比妾的地位高上许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媵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地位|她们是古代正妻们的备胎,男人最多只能娶八个,地位比妾要高
文章插图
“媵”的本意是指送嫁的人或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媵”变成了随嫁之妾,引申为姬妾婢女,《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的“媵”便是这个意思。所谓的媵制是古代贵族一种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制度,一般来说,以下这三种身份的人经常作为媵者。最常见的是家族亲属,如“侄”、“娣”,“侄”是侄女,“娣”指妹妹,侄的地位高于娣,但没有“娣”那么广泛。第二类是同姓国的庶出女,在先秦时期,同姓之间是禁止通婚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后代减少,但相反的是,同姓国之间可以从媵,而且媵者往往是庶出之女。最后第三种是比较少见的,就是宫女、男子从媵。从各种文献记录来看,在先秦时期,媵制是非常繁盛的。《尸子》中记载着“妻之以媓,媵之以英”,说的是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这也是有关于媵的最早的传说。
 地位|她们是古代正妻们的备胎,男人最多只能娶八个,地位比妾要高
文章插图
媵制初步形成于夏朝,夏朝刚好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期,女子的地位下降,反之,男子地位上升,从一妻多夫制转变为一夫多妻制,便衍生出了媵制这种婚姻制度。到了周朝,为了更好地适应王位继承制度,媵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公羊传庄公十九年》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大致意思是说,诸侯国娶另一个国家的女子时,嫁女的一方还要派遣娣和侄一同陪嫁,女子称娣,男子称侄。诸侯娶妻加上陪嫁的媵娣一共可以达到九人,之后就不再娶了。而媵制的鼎盛时期是在春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仅周天子和诸侯可以娶媵妾,连士阶层也可以,《白虎通》 :“天子、诸侯娶九女,卿大夫娶三女,士娶二女''。由此可见,媵制越来越普遍,而且在制度上的规定也越来越明确了。但媵与妾的身份地位还是截然不同的。“妾”出身大多为女奴,只是为了满足主人欲望的物质性存在,地位极低,不是后来“庶妻”的存在。而媵的地位却高得多,在一定程度可以说陪嫁的媵是正妻的“备胎”,享受以下两种权利。首先,如果说正妻没有生下孩子,那么媵生下的孩子也是可以作为第一继承人承继家产的,而妾的孩子被立为继承者的可能性却极小。其次,在正妻死后,媵有转正为嫡妻的机会。
 地位|她们是古代正妻们的备胎,男人最多只能娶八个,地位比妾要高
文章插图
媵制作为一种维护贵族阶级统治的婚姻制度,它存在了很长时间,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媵制渐渐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从战国开始,媵制便逐渐消失,到了秦汉以后,媵制已经名存实亡了,而真正的衰亡却是在唐宋时期,“媵”已由陪嫁者而逐渐变为身份较高的“妾”,而“妾”也有女奴演变为庶妻的代称。《旧唐书》职官志载:凡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正六品。嗣王、郡王及一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视正七品。三品及国公,媵六人,视从七品...除此外皆为妾。唐朝时,媵还是受法律认可的,虽然比不上正妻的地位,但还是比妾的地位高,可以受赏朝廷的官职。可这时的媵已经和先秦时期“正妻故后,媵妾替补”的初衷相去甚远,成了身份较高的“妾”。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媵”和妾的概念也渐渐走向统一。
 地位|她们是古代正妻们的备胎,男人最多只能娶八个,地位比妾要高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