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李隆基的登月工具、嫦娥的仙药,古人探月做出了哪些尝试?

小时候的中秋节夜晚,也学古人一本正经地看月亮,想凭肉眼一探月亮之上的世界。后来读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遙请真仙官”及一些古籍,发现古人中秋夜也一直在仰望,许多梦想都在“月亮之上”自由飞翔。
 工具|李隆基的登月工具、嫦娥的仙药,古人探月做出了哪些尝试?
文章插图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记载了传说中的月亮初始状态:“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说,帝俊的妻子常羲(即后羿的妻子嫦娥),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而秦简《归藏》(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则最早描叙华夏第一位女航天员“嫦娥”奔月的原因及登月后的表现形态:“昔者桓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桓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结尾继续按《归藏》的世界观构造了女航天员嫦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应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古训。因而,即便是神仙,在危难时刻弃夫单飞,同样也会遭到谴责。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嫦娥的形象一直属于“弃夫的窃贼”,外表变成了“癞蛤蟆”。比如玄幻光辉最为闪耀的《搜神记》,该故事集卷十四“嫦娥奔月”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都把它作为儿童读物。干宝全文引用了《归藏》里文字,也没替嫦娥“癞蛤蟆”形象平反,但并没妨碍人们探月、奔月的热情。
 工具|李隆基的登月工具、嫦娥的仙药,古人探月做出了哪些尝试?
文章插图
到了唐朝,“月亮之上”的内容和形式随志怪小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私奔月亮之上的嫦娥很快寂寞起来,引起了凡间文人骚客的广泛同情和无限想象。唐代文人骚客纷纷给女航天员嫦娥平反:“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篇则给嫦娥安排了“邻居”:“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开元盛世的到来,唐代人再次掀起探月的新高潮,并成功将音乐家皇帝李隆基“送”上月宫。江西史上首位状元、唐卢肇《逸史》云:“开元六年,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李隆基的“登月工具”比嫦娥的“仙药”更接近现代的航天工具—运载火箭,“月亮之上”的世界也比魏晋之前的更人性化了。
 工具|李隆基的登月工具、嫦娥的仙药,古人探月做出了哪些尝试?
文章插图
令现代人意外的是,开放的唐朝,普通人受文学家、史学家“科普”教育和启发,也纷纷怀揣登月梦想,更有河南籍穷书生郑仁本表弟“成功”登月的故事流传。《酉阳杂俎》前集卷一说:唐文宗在位期间,(河南籍穷书生郑仁本的表弟,曾与一位姓王的秀才结伴到嵩山旅游,“扪萝越涧,境极幽复,遂迷归路。”天快黑了,两人仍在山上转悠,就是找不到下山的路,“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将酣睡的白衣人唤醒后,便问他们,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两人便把来此旅游、天黑迷路的事说了一遍,并请他指路下山。白衣人哈哈一笑:“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并告诉他们,月亮可不像咱们看上去的样子,其实它是球形,月亮上特别亮的地方就是太阳光照到其凸起的部分发出的,月亮之上常年有八万两千户人负责修整凹凸不平的地方。而我,就是这八万两千户中的一个。白衣人打开枕下的包裹,“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他让郑表弟和王秀才吃了(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的干粮,就指点他们返回地球。郑表弟和王秀才登月故事虽为文人杜撰,但故事中的白衣人所说“月亮之上”的凹凸不平,是太阳光折射才发亮的,这与意大利人伽利略十七世纪发明天文望远镜后观测到几乎一致,可见中国人探月、奔月的梦想并非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