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封建专制制度背景下的古代中国,阶级变动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斩获头衔,在朝中谋得官职以改变自己原有阶级。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各个阶级、各个地区甚至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有志学子,都纷纷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习战中,而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年轻人在心中追求的促使下,自然是拼尽全力用功读书,终日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懈怠,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为后世所歌颂的努力读书的精神与典故。
 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文章插图
宋濂的千古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曾经详尽地记载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宋濂小的时候家境极其贫困,“无从致书以观”的时候还要在“天大寒”、“手指不能屈伸”的情况下迅速抄录完毕跑路将书送走,更勿论冒着大雪求学使得自己“足肤皲裂而不知”时那般痛苦的求学经历了。在古代社会传统的行业结构中——士农工商是四个主要支柱行业。抛却仕途做官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又未尝不可以养家糊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学子们苦读数十载却从未辍弃?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一探究竟。
 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文章插图
1、仕途给予儒士们阶级攀升的希望汉朝以后,“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学派主张,儒家文化成了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适应汉朝巩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政治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儒家学派的传播,向社会宣扬学习儒家理念的益处,并且重用儒家学士入朝为官。久而久之,便在社会中形成了“习儒,为官”的风气,并逐渐传播至后世。哪怕是在隋朝之前——科举制度还未正式形成之际,虽然未能有大规模的儒士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但是推举制依旧给予了儒士们步入仕途的希望。
 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文章插图
尤其是隋朝之后,科举制度颇具雏形之后,儒士们通过学习儒学参加科举考试来完成步入仕途理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虽然比例仍然不太客观,但是对比前朝社会阶级流动速度明显加快)。阶级流动愈快,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上寄予的希望愈大,对于寒门出身的学子来说,唯有竭尽努力用功读书,投入数年的时间,将所有筹码压在这场考试之中。2、“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仕途是古代社会认可度最高的阶级攀升方式儒家学说不同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追求,鼓励人们进取,激励人们步入仕途。“士农工商”四个传统行业中,农业的政治阶级认可度仅次于仕途从政,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几乎为零的古代,耕作不仅是件极其劳累的事情,并且收益也比较低。
 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文章插图
即使这样,也并非所有农民都能拥有土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被土地兼并现象所累,忧虑于生计问题。至于处在政治阶级最末端的手工业和商业人士,社会认可度比较低,甚至无法享有正当的社会权利和参加社会组织。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稳固自己的统治,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来为封建专制皇权服务,便鼓励社会上的有志之士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并大肆在社会上宣扬“学而优则仕”的口号来为政府垄断人才。也正是由于学子争相簇拥进入这样一条竞争巨大的“狭窄道路”,导致这条步入仕途的路格外难走和漫长——考试程序分为三级,在进入第一级考试之前还需通过县试和府试。与前段时间频上热搜的十八岁清华博士相比,古代“五十少进士”以及“满堂进士皆白发”的“老”状元属实算得上一个奇葩的时代产物。
 昼伏夜出|为夺魁首“昼伏夜出”,古人学习方式太硬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