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怎么样,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亮出你的观点。包容,怜惜,分享,喜欢,在乎万语千言与满腔情愫,都尽在唇齿之间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小编前言:永州市博物馆瑶学专家谢平、唐解国多次到江永四大民瑶进行田野调查,对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联合撰写了《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论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今天,小编将刊发第三小节。四大力兴办学校提高瑶民文化水平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瑶族民众有史以来一直居住在深山老林,居无定所,居住分散,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无法使儿童受到教育。受汉人的歧视,即使有条件的家庭孩子也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在洪武九年诏安的优惠政策里,有县学馆每年要向四瑶招收两名瑶童免费入学的条款,但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世世代代居住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瑶民所说的语言外人无法听懂,又不会讲汉语,人际交流十分不便。迁居平地后,与汉民交往增多,接受汉文化学习汉文化势在必行。每年输送两名瑶童入县学馆读书远不能满足瑶民的愿望,各瑶主事们考虑各村自己办学校,从汉人中聘请有功名的人进瑶地传授汉文知识。四大民瑶是江永县最早接受汉文化的瑶族,清溪村聘请的第一位先生叫徐宗泌,贡生出身,靖州人,学堂设在下阁祠堂。清溪村尊师重教的村风给了徐先生建立了用武的平台,对清溪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清溪的未来种入了希望,清溪村为记念这位老先生,在村旁的文峰塔寺塑了一尊像尊称他为徐夫子。清溪村为使村里更加重视文化教育,期盼村里文运旺甚,全村人集资于乾隆年间修建了文峰塔。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溪村里有两弟兄虽然读书不错,但考了几次都中不了秀才,文峰塔建成的第二年,这两兄弟竟双双榜上有名,这更加刺激了清溪村人读书的欲望。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清朝统一后,对四大名瑶的优惠政策有所宽容,顺治十六年(1659 )规定,每年科举考试录取瑶童贡生两名。康熙四十八年,在清溪、古调新设两所义学,每年拨给义学银十六两,清溪第一位先生徐宗泌于康熙五十七年聘调县学馆任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明高等学校创立,分配四瑶每瑶学生一名,清溪、古调、源口、兰溪的学子可以参加院试、乡试、殿试等科举考试。清溪村蒋国英、蒋朝德在乡试中取得监生资格,可以进入县衙做官。蒋国林、田克通在院试中取得贡生资格,可以享受免除个人劳役,见了县太爷不下跪,可聘请去做先生或做地方官的特权。清溪村的蒋立峰、田继孔、田振福、田德成、蒋之义、蒋维亮、田九连等家都办过私塾学校。清溪村的蒋德邦、蒋绍俭是湖广边境有名的私塾先生,成为地方名望很高的秀才。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民国三十二年永明县靖毅乡(清溪)设立一所国民中心小学,动员各保甲集资筹建,时任靖毅乡乡长蒋芳(清溪村人)在村人蒋坚的提议下,把靖毅乡的国民中心小学设在清溪村,不需其他村筹集资金,学校由清溪村自行筹建,用时仅一年建成。蒋芳任名誉校长,蒋坚任副校长,全乡15个村的学生集中到清溪读书,有教师16个,学生364名。新中国成立后,四瑶学生的入学率得到普及。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文章插图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文化|「学术论文」探析江永四大民瑶的形成和发展(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