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自创出“交响诗”这一新曲式,李斯特何以影响一代欧美音乐家( 二 )


《塔索》和《前奏曲》这两部交响诗不仅创作年代相仿,都是在1848年至1849年欧洲大革命期间完成的,而且乐曲中都蕴含着深沉、浓郁、婉转的悲剧气息,音乐内容的终点都是“死亡”。据信,李斯特深受傅立叶和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加入过圣西门派团体的政治活动,还参加过共济会。他曾创作钢琴作品《里昂》,用以支持发生在1831年至1834年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运动。他始终拥护于1848年至1849年间发生的欧洲革命和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并对革命和运动的暂时失败抱有深刻的同情、惋惜,流露出悲观惆怅的情绪。之后,他逐渐将精神信仰和寄托转移到宗教上去,后来成为一名神父。虽然李斯特这两部最著名的交响诗饱含着深沉的、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它们都有一个高亢、辉煌的尾声,象征了最终的死亡带来了凤凰涅槃般生命的升华和解脱,使乐曲的最后基调变得光明和积极起来。
李斯特的第4号交响诗《奥菲欧斯》(Orpheus)和第5号交响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灵感都源自于希腊神话,知名度仅次于第2、3、6号交响诗。第6号交响诗《马捷帕》(Mazeppa),则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诗谱写,完成于1854年。这部交响诗描述了哥萨克人马捷帕在波兰宫廷长大,与一宫女相爱,因此触犯了波兰宫廷的戒律而被绑在一匹乌克兰野马背上狂奔。脱缰的野马带着马捷帕疾驰三天三夜,跑到乌克兰境内终因疲困而死,而马捷帕被哥萨克人救起,并被推举为首领。这部交响诗的引子是一个尖利的和弦,有人形象地把这个和弦比喻为一声刺耳的马鞭,另有人把它解释为一声痛苦的嘶鸣。乐曲中段是抒情及变奏形式,后面出现的小号齐鸣意味着哥萨克人的营救。最末的乐段则是在描述雨果的诗句:“他奔跑,他跌倒,爬起来时就是君王!”整部乐曲洋溢着东欧草原民族的野性之美。
另外,李斯特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是根据其同名钢琴曲改编的6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第2号);而无论是19首原版钢琴独奏还是这6首管弦乐队版都是以吉卜赛音阶为基础创作的,带有明显的恰尔达什风格,这不能不说又是李斯特的一大创新。李斯特的所有以吉卜赛音阶为创作基础的作品,都为20世纪无调性音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弗兰茨·李斯特曾是十几位音乐家同行的慷慨支持者和影响者,包括弗里德里克·肖邦、理查德·瓦格纳、卡米拉·圣-桑和爱德华·格里格等。他还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培养了欧美一代“键盘巨人”。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白宸
流程编辑 吴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