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关系更加和谐。自先秦以来,到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孔子“和为贵”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正是秉承着这种思想,才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谈,以及“尊老爱幼”也有“孔融让梨”流传千古。作为唯一一个未曾断过传承的四大文明古国,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向来让国人引以为傲,也引来了诸多外国专家探究。一位名叫马丁·雅克的英国教授就痴迷于中华文化,执着于探究中华文明可以传承几千年,甚至在近代被打压后仍可以迅速崛起的秘密。在研究大量史料后,他于2009年出版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并在以此讲座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伪装成了国家。国家是有兴衰的,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就会不断延续。
文章插图
▲马丁·雅克照片01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从地缘上看,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都起源于海洋,为了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和资源,他们往往需要不断向外侵略,以先进技术和强大武力抹去其他文明印记。中国则是起源于大地,几千年来都是地道的农耕文明,自部落时代就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也因为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侵略,中华文明有着极强包容性,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化融入汉文化中,最终形成名为“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华夏图腾——龙,就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强的最好注解。《本草纲目·翼》中记载龙的特征为:“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种“就不像”形象的出现,据说来源于中原部落征伐时期。每一个部落在吞并其他部落时,都会将对方图腾中的一部分加入自己的图腾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这一形象。
文章插图
▲中国龙画像这一形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不在于侵略和征服,而在于相互融合,各取所长。这样的开阔与包容,让华夏得以博采众家之长完善自身,能够在融合大量知识与智慧的同时,没有偏离自身发展轨道。02在包容性极强的同时,中华文明所拥有的同化能力更是不容小觑。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混乱时期,也是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最多的时代,当属唐末的五代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著名的“五胡乱华”,先后建立了十六个称霸一时的政权。如此多的文明在中原地区碰撞,居然没有导致中国分裂成无数邦国,而是在不久之后便再次实现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可见一斑。
文章插图
▲胡人剧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胡人善骑射却不通诗书,能够“马上取天下”却无法“下马治天下”。每个政权都需要将汉族的文臣作为中流砥柱,自然会被逐渐同化。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的胡琴、胡骑、胡妆融入了中华文明大熔炉;在学习了汉文化、汉字、汉语后,少数民族不免逐渐“汉化”,最终彻底被同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抗拒融入汉文化的元朝,纵然打下历史上最大领土,也不过百年就被明朝推翻。03因此,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就积极学习汉文化。自康熙开始,更是以身作则学习儒家文化,重用汉族臣子。到了清代末年,八旗子弟中能说一口流利满语的已经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习惯于说汉语,写汉字。
文章插图
▲清朝八旗士兵剧照虽然清朝统治者最初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是“外来者”,但华夏文明迅速将他们同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除了剃头的风俗外,清朝所保留的满族文化烙印寥寥无几。主动融入中华文明中,是清廷能够统治近三百年的关键原因。对于西方文明来说,中华文明的包容开阔是他们很难理解的。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却很少发生民族矛盾,更不会像世界上某些地区一样,因宗教和民族矛盾频繁爆发战争。大部分西方国度盛行民粹主义思想,将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人放在敌对的位置上。并存与融合是独特的东方旋律,西方则更多相信“只有一个最优解”。
推荐阅读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