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古代重要官制变迁

想必大家都有一些问题,看古装电视剧电影的时候,有时候有一些官职只闻其名,不知其实。下面为大家简单阐述一下。
我们国家古代的官制,官名虽多变,但其意义却大都相同。我们最早的官制,可以追溯到周朝以前,列国时代的制度。官是分为内官和外官的。简言之,内官就是中央政府的官,每一个官员所管理自己这一类的事物,又有统领全部官员并实施方针的就是所谓的宰相了。外官的话就是除中央以外各个地区的官员。他们一般所管范围为自己所统辖的区域,类似于现在我们的中央国务院和省县的划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和统一时代秦汉制度相近了。那时候的中央,包含我们常说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说三公就是司马、司徒、司空。司马就是管军事的,司徒是管辖人民的,司空是管建设事务的。而也有说太师、太傅、太保是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冢宰(天官)、司徒(地官)、宗伯(春官)、司马(夏官)、司寇(秋官)、司空(冬官),为六卿。冢宰总统百官,兼管宫内的事务,一般都是大夫之家都有这个。宗伯是掌管典礼的,它是和政治关系最少的,但是古代社会对迷信的喜爱,祭祀等规则,使得他们也很隆重。司寇是掌管刑法的。
 掌管|古代重要官制变迁
文章插图
汉初的官制,是沿袭秦朝时期的。秦朝则是沿袭列国时代。中央最高的官员是丞相,秦朝是有左、右丞相。汉朝是只设一丞相。丞相的副手被称为御史大夫,也就是丞相的替补。武官的话,一般都通称为尉。中央最高的武官,谓之太尉。后改太尉为司马,丞相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也就是三公,一起承担丞相职责。又以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光禄勋(又叫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后改为大理)、大鸿胪(掌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大司农(掌谷物)、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为九卿。这九卿又分三公掌管。司马掌管太常、光禄勋、卫尉。司徒掌管太仆、廷尉、大鸿胪。司空掌管宗正、大司农、少府。外官的话,秦朝的时候设立郡县,各郡设监御史,汉朝没有设立,是丞相遣使分察州(也叫州牧、刺史)。京师之地,秦朝时为内史所治。汉武帝改称京兆尹。
 掌管|古代重要官制变迁
文章插图
汉朝有所谓的尚书,是替天子管文书的。开始大多用士人,汉武帝后改用宦官,又叫中书谒者令。后来,大将军成了武官中的高职,掌握政权,丞相被架空。东汉汉光武,实行督责之职,因为宰相位高权重,不便督责,所以也有名无实。政事都落到尚书头上,权利遂大。到魏武帝时,废三公,恢复丞相和御史大夫,丞相才恢复大权。
掌管|古代重要官制变迁】唐朝大体沿袭隋朝管制。隋时,开始创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唐时又分为三院:曰台院,侍御史属之。曰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曰监院,监察御史属之。御史其实是天子的耳目,历代封建君主,防止臣下独权之用。而从汉至隋,外权在都督手中,后周改为总管。唐时,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都督被废,设立了所谓的节度使,又兼领刺史。
宋朝的时候,宰相之下,次相叫参知政事。宋朝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枢密使在唐朝时多以宦官为之,本是传达诏命之用。后宦官握兵,后改变为参与兵谋之官。宋朝也用枢密使做主兵谋。宋朝的禁军,都隶属殿前司、侍卫马军亲军司、侍卫步军亲军司。各设指挥使。,又叫三衙。
元朝以中书省为相职,枢密使主兵谋,御史台司纠察。尚书省专以位置言利之臣。设宣政院于中央,管辖吐蕃之地。也是清朝治理吐蕃之地之本制。元朝关系最大的是行省。在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统辖路府州县。
 掌管|古代重要官制变迁


推荐阅读